刺绣、缂丝、绒花、打树花……
一部《延禧攻略》,
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致与华美。
其实不必远走,非遗就在徐州人的身边,
一起来一次非遗之旅吧!
回龙窝,安静的隐藏在徐州的闹市之中,寒冬,在回龙窝的一隅,蓝印花布窗帘掩着花格窗,吱呀木门轻推,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面人就呈现在眼前,这些都出自朱月香之手。
作为徐州市面塑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朱月香用一双巧手不仅在众多大奖上摘金夺银,更是应邀制作“十里红妆”,在浙江宁海博物馆的十里红妆文化园进行展陈。
她说,这次历时一个月的创作把她多年勤学苦练的多种技艺都综合发挥出来,算是对自己的提高。眼下新年将至,每年制定一个“小目标”,创作一个新产品迎新是朱月香的多年坚持,今年她也为自己订立了小目标:让面塑这项非遗传承更深入生活。
今年5月,朱月香应邀设计的“十里红妆”泥塑彩绘在浙江宁海博物馆的十里红妆文化园展陈,“千工轿”、“万工床”、“子孙桶”、“首饰盒”、“良田千亩,红妆十里”当地旧时富家嫁女场面之宏大,都被朱月香以民间诙谐幽默的泥塑彩绘作品表现出来。整套作品200余件,其中100余件人物无论是表情还是服饰细节都各不相同,每个人物都惟妙惟肖。
“捏,晾,烧,上彩;锯,磨,编,配饰……”一个月内的时间,宏大、喜庆的“迎亲队伍”就此诞生,这都离不开朱月香几十年来的面塑创作,和近年来不断学习绣花、剪纸、陶器制作等多种技艺,汲取经验,最终让作品完美显现。
“出嫁那天恐怕是女孩子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刻,所以在创作时,我会想象着在那个年代结婚时喜庆的时刻。”朱月香说,她希望通过作品能够把喜庆传递每一个观赏的人。而谈到女儿结婚的嫁妆,同样有女儿的她说,她会送上一套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并亲手制作一套工具送给她。
作为徐州市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徐州市面塑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朱月香常把钟爱的面人、剪纸人、泥人戏称她的3个“小情人”。
小时候就跟着爷爷学捏面人,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粮食珍贵的年代,她只能靠到河边挖红泥来练。
到20多岁,她坚守心中对面塑的热爱,全身心投入到面塑的创作中。拜访全国各地大家名师,学习剪纸、彩画、刺绣等艺术,博采众长,一心一意把面塑做成了艺术品,并通过制陶工艺让细腻逼真的人物耐得住时间的蚕食。
记录了小时候跟老人们学剪纸
除了转型陶艺,朱月香更希望一件件非遗艺术品不再束之高阁,而是能够融入到寻常百姓家。平日经常有人主动与她联系,希望她能够做出寿桃、婚庆肖像之类的可食用面塑作品,她受此启发,想到小时候逢年过节,爷爷总会制作漂亮的“花馍”,于是也开始了花馍的创作。
“塑形对我来说并不难,就是配色要费些功夫。”朱月香说,为了让大家吃着放心的花馍,她不选择食用色素或其他添加剂,全是靠食物调色。她说以前逛农贸市场就考虑自己的餐桌,而现在再逛农贸市场就要考虑花馍的配色。
另外,她还借鉴西式糕点的做法,在花馍造型上更立体丰富。即将到来的2019年,朱月香希望能够把花馍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徐州的本土年节喜庆风俗,让艺塑能够传播开来。
奥运五娃
朱月香说,作为面塑非遗传承人,她有义务把她所掌握的面塑技艺、文化等内容传播,让面塑艺术得以传承。所以虽然开班办学比较耽误时间,但每到周六周日,都会有喜爱面塑的孩子们来她这里学习,由于人太多,教面塑有时还要一对一辅导,所以,她们姊妹三人齐上阵,培养孩子们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
除了这些当做兴趣学习的学生们,朱月香还向下岗职工传授面塑技艺,希望大家能够有谋生的资本,能自立门户。她希望能够遇到真心想传承面塑的人,她会将面塑的基本技法、设计造型等知识尽可能传授,希望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把民间技艺和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2013年面塑作品《俺爹俺娘》在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2014年面塑作品《金陵十二钗》获紫薇花艺博杯金奖。
2015年作品《钟馗》在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2015年被美国孔子学院邀请讲座和文化交流。
2015年《十八罗汉》在第二届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精品大赛中获金奖。
2016年在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博览会传统工艺泥面塑技能大赛获全国一等奖。
2016年获徐州市十佳手工创意女能手称号。
2017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双创之星"荣誉称号。
2017年《再现红楼梦》在淮海经济区首届妇女手工制作创新大赛获特等奖。
2018年被省综合审评为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2018年,为浙江宁海博物馆十里红妆文化园设计制作了大型泥塑作品十里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