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湖公园鸟瞰。武汉市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戴家湖公园里的工业雕塑。武汉市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阅读
湖北武汉的戴家湖,原本是个天然湖泊。曾经,由于日积月累倾倒工业废弃物,这里一度堆成了“戴家山”,周边居民不堪其苦。
如今,经过生态修复,原有工业旧址上建成了戴家湖公园,这里重现碧波荡漾、花草环绕的景象,周边居民也有了休闲好去处。
碧波荡漾的小湖、花草环绕的绿道、用废旧工业零件打造的雕塑……漫步湖北武汉市青山区的戴家湖公园,很难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工业废弃物堆积场。
王有年在戴家湖附近住了40年。说起这儿的变化,他连用了几个“想不到”。从一湾湖水变成一座煤灰山,再变成生态绿地,他记忆中的戴家湖又回来了。
由湖变山,又由山变湖
戴家湖原本的确是个湖。
最早,这里是一片产鱼虾菱藕的天然湖泊。上世纪50年代,武汉钢铁厂、青山热电厂等大型工业项目相继落户青山区,戴家湖被规划为粉煤灰渣填埋场。到上世纪90年代,日日倾倒的煤灰泥浆已有十几米高,戴家湖成了“戴家山”。再后来,人们发现粉煤灰可以用来制砖,“戴家山”又变了样,被挖得坑不坑、塘不塘。
王有年回忆,以前粉尘借着风势四处飞散,家里常常门窗紧闭;下雨天,粉煤灰会随着雨水到处流。
整治戴家湖,老百姓呼声越来越高,恢复戴家湖地区生态环境成为武汉市两会经常被提起的话题。
在克服资金短缺、土地赎回等重重困难后,戴家湖公园于2013年12月正式动工建设。2015年5月1日,戴家湖公园开门迎客。完成生态修复后的戴家湖公园,实现了城市绿地功能布局、景观特征等全方位改造,完成清运粉煤灰80万吨,恢复水体面积4.67万平方米。
如今,满目苍翠的绿植,悠然自在的野鸭,悦耳的鸟鸣声,都在讲述着戴家湖回归的故事。2017年,戴家湖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还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综合分院院长杨逸说,戴家湖由湖变山,又由山变湖,现在华丽“蝶变”为一座美丽的公园,戴家湖公园生态修复能有今天的进展,得益于绿色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在戴家湖公园内,景墙、廊架、指示牌等景观,大多是利用原有碎砖乱石、粉煤灰、旧金属件等废弃物做成。全园铺路和造景用的20余万块红砖,全部来自青山区旧城改造中拆除的建筑。
戴家湖公园从建设开始,就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理念,施工人员对以前的缓坡地带进行微调整,依托原有地形,保留一部分水域面积,就地平整、削高补低。
在原有工业废址上建设公园,最大的难题是恢复植被。此前由于工业废弃物多年倾倒,戴家湖公园土壤碱性很重,最直接的修复办法是换土,然而,成本实在太高。为此,规划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想了不少办法。
最终,他们找到了一种经济高效的办法改良土壤:种植大豆。用这种方式,将“全面覆土法”变为“精确换土法”,改良土壤成效显著。戴家湖公园终于可以栽种植物了。
戴家湖公园管理处主任刘志强介绍,戴家湖现在成了当地每年植树节活动的重要场地,绿化用地面积达50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3万余株,绿化率高达91.8%。公园建成后,年吸收二氧化碳1.8万吨,释放氧气1.2万吨,吸滞粉尘200余吨。
生态绿地,居民受益
作为生态型公园绿地,戴家湖公园已经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好去处。
戴家湖公园生态修复之后,青宜居、青馨居、青康居、天兴花园等多个还建小区相继在湖区周边落成,附近的棚户区居民住进楼房。红钢城街道、工人村、青山镇地区的居民也有了休闲娱乐区。
在这里,园内的运动休闲区通过各种运动、健身场地的规划布局,将运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湿地游憩区通过对湿地特色景观的营造,满足游人运动、休闲、娱乐等多方面需要。
开园至今,戴家湖公园生态实践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2016年,戴家湖进行了海绵化改造,设置生态排水沟、雨水花园等对雨水进行收集,汇入公园中心湖体,为园区内部提供绿化用水,同时在水中种植水生植物,使水体得到净化。
在公园二期建设过程中,设计师将老水泥厂留下的水泥搅拌桩打造成厂址花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留搅拌基座,点缀了劳保手套和工靴等工业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在公园中部,依据地势修建了一座7000余平方米的汇水池,水边坐落着一条长约70米、高3米的红色耐候钢群峰。公园的水泥管游园、混凝土岩石花园、回音壁等景观,都是就地取材,重新加工设计而成。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02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