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热门路线  > 正文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六)

2020-06-04 15:18:08   来源:河南日报

5034

  图九石柱寺登基台上磨刻的图案

  图八鸭河工区高嘴坡村岩石上磨刻的图案

  图七鸭河工区高嘴坡村岩石上磨刻的图案

  图一石柱寺和孟山岩石上磨刻的△和○

  图二 鸭河工区和南召县交界地带岩石上磨刻的图案及解读图表

  图三卧龙区安皋镇太清观岩石上磨刻的图案

  图四鸭河工区孟山村岩石上磨刻的图案

  图五南召县南河店镇马沟村岩石上磨刻的图案

  图六南召县南河店镇马沟村龟背石上磨刻的图案

  在南阳岩石文的首篇试读中,我们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中国在五千年前即有了成熟的文字,文字体系的天窗正在打开;岩石文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岩石文→泥陶文→甲骨文,构成了华夏文字的发展、演变体系……我们期盼“石破天惊”。(见《河南日报》2020年4月15日)

  本篇文章已是岩石文试读第六篇。作者蓝玉献把多年来呕心沥血对古文字古文明的研究变成这篇力作,分析鞭辟入里,综合研判铿锵有力。灵石不语,大音希声。至此,南阳岩石文,刻在岩石上的文字,其蕴含的理论思想体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舞起来了、灵起来了。当然,作为“试读”,我们仍然把它视为一块引“玉”的“砖”,期盼着引发更深刻、更广泛的研究、讨论、争鸣,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来观照这一重要文化现象。毕竟,我们中华文明太悠久了、太深奥了,华夏祖先太伟大了!

  敬请读者和我们一起做个小小实验——在读这篇文章时五指并拢形成拳头,会出现一个现象:拇指在外四指在内,拇指在内四指在外,这个现象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和合包容、团结拼搏、张弛有度、和谐万邦的大一统思想。我们再敬请各位读者仔细观察图九那幅仿佛远古文明旗帜的磨刻图案,在这两者对比中寻找“中华文明”的真谛与硬核。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我们的研究基本昭示了隐藏在南阳岩石文中的中华文明的奥秘。

  ——白振国郭起华

  2020年5月28日

  □蓝玉献

  人类的早期文明应该诞生在狩猎、采摘到农耕种植时期,距今一万年左右。远古先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时,会产生很多思想,他们要表达自己的活动及产生的思想,先是创造了抽象的符号,之后逐渐出现了文字、文章。白振国带领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团队在南阳市鸭河工区、南召县、方城县、唐河县、卧龙区等县、区发现大量磨刻在裸露岩石上的各种爻窝和符号,经过分析、破解,发现了汉字产生的字源、字根,并由字源、字根组合磨刻成为岩石上的“图”“书”。这些“图”“书”所展示的原始记录,深刻反映着华夏先人们的思想、生活的广泛信息。

  经过对南阳岩石文的考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岩石文是远古时期的“图”和“书”,现将部分研究成果试读如下:

  一、南阳“岩石文”(岩画)中的字源

  万物皆有源,用以记录思想活动的文字也有其源。字源即文字产生的源头。文字诞生先产生字源,这个字源在特定的时空中孕育。万物皆有其根,字源在形成成熟的文字之前,犹如一颗种子发芽必然要经历一个扎根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字根的创造过程;万物皆有其生命历程,由字源、字根组成的符号被人们认识,并表达完整思想的时候,文字就形成了。万物相连,古人把多种文字组合到一起共同表达统一思想的时候,“图”和“书”就产生了。南阳市鸭河工区和南召县交界的山头上的岩石文就是远古时期的“图”和“书”。

  讲字源之前,先简述一下岩石文的表达方式。岩石文的表达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数相”类表示法,即用1、2、3、4、5、6、7、8、9等排列的爻窝来代表一定的内容,起到文字作用。这一种利用数字多少表达思想内容的岩石文我们称之为“数相”类文字。

  第二种是“符相”类表示法,即用各种符号表达思想内容的岩石文,我们称之为“符相”类文字。

  南阳岩石文有很多三角和圆(见图一),这两种符号在所有岩石文的区域都存在。三角和圆是“符相”类文字的起源,其中圆也是“数相”类文字的字源。三角代表时间,圆代表空间。汉字的字源由“△”和“○”两个符号构成。有了这两个字源,就形成汉字所有笔画的三要素,点、线、弧,它是创造所有文字的模型。“△”和“○”来组成各种符号表达天、地、人的客观真相,叫“取相造字”。

  三角“△”和圆“○”是如何产生的呢?当我们的祖先以视野的极限为半径观察天地,天地的形状就是圆,圆是代表空间的抽象符号。观察时间借助太阳照在物体上产生影子,影子和被照的物体产生夹角,太阳移动,影子的夹角跟着发生移动,夹角呈三角形,因此三角是时间的抽象符号。

  三角和圆就是古人对宇宙的朴素的认识,这个认识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根本问题。“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两个符号把宇宙描绘出来了。这是祖先对时间和空间客观真相的一次抽象表达,正是这个抽象的表达,成为文字的源头。

  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抽象符号,古人就可以用这两个符号去表达在时空中发生的事情和各种思想,以及表达古人认为非时空中的观点和想法。古人思考自己时空的问题,这是天下观。同时也要考虑天上非自己时空的问题,这是昊天观。天下观和昊天观是非常朴素而完整的宇宙认识论,“天下”是自己的时空,所以要平天下,“天上”是非我的昊天时空,所以要敬畏昊天。

  二、南阳“岩石文”(岩画)中的“字根”

  “字根”是由字源演变,成为汉字大量产生的根据。

  1.“符相”类的字根:因为有了字源的三角和圆,所以就具备了汉字的点、线、弧等笔画,并能组成汉字。目前,南阳岩石文已发现了王、人、中、公、心、玄、天、目、真、夏、文、与等成熟的字(见图二),它们不仅是字,更重要的还

  是创造其他汉字的根据,所以笔者称其为“字根”。这些“字根”和周边空间信息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文字。

  2.“数相”类的“字根”:岩石上磨刻的爻窝的数量就是字根。用数字代表远古时期社会的九大分工,并按照社会九大分工产生的时间先后和重要性等综合因素进行排列。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源起于远古人们对天地宇宙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用数代表人和事是社会发展形成的必然结果,1到9所代表的人和事必然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和远古人类对天地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天地生万物的起点应是始自天地能量的交换,阴阳交合也是始自交换,所以1代表交换、交流、交易,就是数字代表社会分工的起点。2、3、4、5、6、7、8、9在此基础上分别代表其他社会分工,自然递进产生。

  所以,我们认为九个数字分别代表的内容如下:

  一个爻窝:代表方向、中心、开始、交换、交流、交易、商、商人、商业、经济等相关内容。人类最初的社会活动由接触、交换、交流、交易开始,而后这一类行为成为商或商人。天地之间生育万物,商人交换货物的行为是社会活动的开始,用一个爻窝代表。古人又将接触、沟通的行为称呼为“商量”。

  两个爻窝:代表天地、父母、家庭、圣贤、阴阳、平衡等相关内容。古人观察自然现象中的太阳月亮、天和地、男和女、白天和黑夜等自然现象的两个方面,后来逐渐演化为阴阳。

  三个爻窝:代表孩子、新生命、成长、不成熟、活力、新生力量等相关内容。三也是由二产生的,反映的是二(即阴阳结合)必然会产生新的事物。如男女结合就会生孩子的这种现象。

  四个爻窝:代表想法、思想、思想家、社会精英等相关内容。比如孩子的成长就是伴随思想的变化逐步成熟,成熟的思想被天下人认同,称为思想家。

  五个爻窝:代表文化、文人、文教等相关内容。五个爻窝单指人和人的行为,思想成熟了才是文化,思想成熟可以执行文教的人是文人。

  六个爻窝:代表干活、劳作、行动、工作等相关内容。并且六个爻窝也是非农业的人和人的行为,如制造陶器、弓弩、石器的人等。

  七个爻窝:代表武力、军队、强大、力量等相关内容。祖先为了抵御自然灾害,猛兽攻击,异族入侵,他们需要保护自己,需要强大,所以七个爻窝是在六个爻窝上的自然递进。

  八个爻窝:代表农民、农业等相关内容。种植业发生晚于以上人类的行为,所以八个爻窝代表农业和农民是自然递进关系。

  九个爻窝:代表帝王、天等相关内容。帝王和天是统一管理上述八类人和人的各种行为的最高领导,九作为极数单指帝王和天。帝王管理天下,昊天管理天上。帝王管理上述人类和事物。数到九为极,文到五为尊。在鸭河工区秋冬相交时,上潘沟观日点刚好看到太阳落进五朵山,九五之尊应该指天子所处“宫城”的范围。

  上述九个数字所替代的内容,集中反映在卧龙区安皋镇太清观的一处岩石文(见图三),鸭河工区孟山村一处岩石文(见图四)。图三中一组岩石图案中间有并列九个爻窝,左边有四个爻窝,右边有两个爻窝,按图中位序划格排列应是492。图四中一组岩石图案,有两排。上排有三个爻窝、五个爻窝、七个爻窝,按图中位序划格排列应是357。下排有八个爻窝、一个爻窝、六个爻窝,按图中位序划格排列应是816。把这三种图案按格合在一起,即传世的九宫格的书(见下表)。

  九宫格

  492

  357

  816

  南阳岩石文这种“符相+数相”的文字结构,“符相”主要表达思想观点、“数相”主要表达可量化的事物。“符相”和“数相”的位序排列表达内容的属性。

  三、“位序”排列在远古“岩石文”中的重要性

  “位序”对解读岩石文(岩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远古时期刻在岩石上爻窝的数和符号都有自己的位置。现在的字不管排在什么地方,位置如何变换,表达内容是相同的。但岩石文的初创期,每个字的位置处在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前边、后边,放在不同位置,表达内容是不一样的。如人字,放在图案的上边是一个高尚的人,光明的人,代表“王”的位置。人字放在图案的下边,代表百姓。我们把古人这种对数或文字放到一定位置上表达一定内容的排序方法称为文字的位序。

  一个字就代表几种思想,将其放在不同位置上,人们根据位序一看就知道了文字所表达的具体指向,扩大了字所反映的内容,甚至一个爻窝磨的深与浅、大与小都有讲究。深代表深刻、重要,浅代表次要。大代表发展、实力,小代表初期、次要,等等。解读岩石文要根据不同环境不同位序综合分析。

  位序在现代的文章中已经没有了,但在远古时期是非常常见的,是远古时期先人们使用文字符号的一种高度智慧。破解岩石文首先要弄懂符号和数字所处的不同位置,即位序。现在文字没有位序了,但“位”的意思仍传承下来,如官位、职位、学位、地位等。

  四、对“岩石文”中出现的“符相”类、“数相”类文字的解读

  由字源逐渐发展成为字根,由字根产生了“数相”类和“符相”类的字,由字组成文章,反映祖先的思想。剖析南阳市鸭河工区和南召县一带的岩石上的符号和爻窝,并判断它们所处的位序,就是解读远古先人们的文章。“数相”类所构成的文章图案可以称之为“书”。“符相”类所构成的文章图案可以称之为“图”,“图”和“书”是祖先承载文明的两种形式。

  下面对岩石文中的三幅图案的文章内容进行解读。

  第一幅对南召县南河店镇马沟村一幅由“符相”类文字和“数相”类文字共同构成的图案的解读

  这幅图案位于南召县南河店镇马沟村海拔210米、北纬33°19′58″,东经112°27′2″的一座小山头的一块大岩石上(见图五)。

  这幅图案由“符相”类的两个“公”字,一个“中”字,“数相”类两组两个爻窝组成。这块石头中间磨刻一个“中”字,“中”字是一个横刻的扁圆中间竖刻一道沟槽的图形。“中”字旁边还有两组两个爻窝代表平衡。“中”字两边分别磨刻“公”字,远古时期的“公”字是指天地为公。圆代表天,方代表地,方和圆结合在一起,即是“公”字。“公”字是上面一个圆形,下面一个方形。“中”字在两个“公”字的中间,在一块石头紧挨着的另一块石头上也磨刻一个“公”字。三个“公”字除了上面的圆相同,下面的方形都不同,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是不规则形。它的含义是指治理好的地方,是方方正正的正方形、长方形,治理不好的地方仍需要纠偏加强管理,符号用不规则形。“中”刻在一个上为圆形下为长方形的“公”字和一个上为圆形下为正方形的“公”字的中间。上为圆形下为不规则形的“公”字在紧邻的另一块石头上。这样的一组图案构成一个完整的篇章,即“天下为公”。决定其内容属性的是它们之间的位序排列,如果位序打乱了,“天下为公”一词就解读不出来了。这个就是“天地位焉、万物生焉”的中道、中位思想,也是天子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圆代表天,方代表地。治理天下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地域去进行治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治理天下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是“中道”;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治理原则也是不一样的,这是“中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公”字,代表华夏区域的治理方式;不规则形的“公”字代表未被华夏统治区域的治理方式。

  南阳岩石文的“中”是古时治理天下的根本指导思想,以“天下为公”治理天下,符合中道、中位,符合昊天,就是“中”。

  第二幅对位于南召县南河店镇马沟村龟背石上“符相”类图案的解读

  这幅图案位于南召县南河店镇马沟村一座海拔200米、北纬33°19′49″、东经112°27′8″的一座山包上,是在裸露的岩石上所刻的“符相”类图案。石头形如龟背,龟背上磨刻出九个符号,即九个字。九个字的位序排列构成了有极其丰富内容的文章。这九个字分别是华、人、目、序、口、人、私、王、手(见图六)。它们的排列位序如右表:

  本篇把管理天下的王称为天子,把各部落的首领称为王,根据位序排列,解释如下:

  图中的“华”字居上,“人”字(这个“人”指的是各地的王)在“华”字下方,“人”字头顶是“华”字,“目”字居“人”字的左下方。

  “序”字居中心,居“人”字下方。

  “口”字居中心,“口”字在“私”字上面。

  “人”(下面的“人”指的是百姓)居左下方,“私”字居下居中,“王”字(钺)紧邻“私”字居右。

  “手”字居右上下贯通,上达“华”字,下接“王”字。

  上边解读的第一幅图案(图五)和这一幅图案(图六)相邻300米,内容是承接关系。这幅图案表达的是以“中”字为“指导思想”,以“华”字代表农耕种植而形成的“大政方针”。这幅图案共分五个层次。它的位序布局十分巧妙,九个字的笔画除了下方“人”和“私”字笔画不与中间的“口”字连通外,其余字的笔画均相通并且相互共用笔画。

  “华”指草木旺盛,本文指禾苗,指农耕种植,象征百姓的根本利益,头顶应是昊天的位置。“华”字在“人”字的头顶,象征天子要求天下的王把百姓的利益放在昊天的位置。“华”的原则至高无上,像昊天一样不容亵渎。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出处就在这里。

  位于第二层次的“人”代表“王”,“人”字左下方是“目”字,“目”字的下方又是一个“人”字(百姓),寓意王的眼光必须向下方看,治理天下必须看到百姓,不能向上面看,也不能左顾右盼脱离百姓。百姓是基础,是治理天下的根基,治理天下的战略眼光是能深入落实到百姓。正对着“人”(王)字的下方是“序”字,代表王必须立正位,治理天下的秩序必须是方正的。方形代表法则,三角形代表秩序,王的眼光盯着百姓,王的格局就是立场、法则、秩序。

  “人”(百姓),居左下方,表明百姓是天下的基础,紧邻“私”字表明百姓在“私利”上有两面性,有私欲有私产。天下土地、山川河流是公产,天下之公产不允许任何人据为私有。天下的土地、山川河流种植的庄稼、狩猎的动物、捕获的鱼是私产。“私”字旁边是钺的形状即“王”字,代表王治理天下要动用王权的力量保护百姓的私产,同时还要保护天下的公产,不允许百姓的私欲膨胀侵夺公产。“人”(百姓)字和“私”字上面的笔画不与居中的“口”字相连,就是警示治理天下百姓不能挑战的原则是公权、公产。最绝妙的就是这不连通的部分,居于中心的是“口”字。这个“口”字是河流的横截面,里面的横线是水平线,外面加一个三角形代表河流决堤的状态,寓意为若放任百姓的私欲膨胀,侵占公权、公产,则如决堤的河流泛滥,天下的治理体系会迅速被颠覆。天子告诫所有的王,治理天下要用王权的力量保护公产并保护百姓的私产,这样就好比河流里面有水才能源远流长,还得要用王权的力量防止百姓私欲膨胀。保护百姓的私产是善于领导治理天下,防止百姓私欲膨胀是敢于领导治理天下。王应该学会善于领导百姓,同时要敢于领导百姓。一个王不能保护百姓的私产、保护百姓的利益就是违背昊天意志,需要被流放;一个王不能控制百姓的私欲膨胀而让社会动荡不安,这个王就是没有水平的,那就是缺少作为王的基本素质,需要被处置的。图案中的“手”上下贯通寓意指王权能够上通下达,是一只无形之手。

  综上所述,用白话文把内容贯通一下就是:“天下的王呀,你们要对天盟誓,你们治理天下以‘中’为根本,以百姓利益为首位。你们手握公权,你们要善于领导治理你们的百姓。你们手握公权,你们要敢于领导治理你们的百姓。你们要亲近你们的百姓,你们的眼光要看到他们的疾苦。百姓是天下的基础,你们要保证他们安居乐业,你们要防止其私欲膨胀。只有你们明白了这些道理,百姓们被教化,昊天庇佑下的天下才能全部得到治理。这个治理天下的原则符合天下秩序,符合昊天秩序亘古不变。”

  这篇图案是后世经典中关于治理天下的总纲。如《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由此可见,《尚书·尧典》所记录的思想,与这篇图案所述内容的一脉相承。

  古人通过对文字的位序排列,只用“中”和“公”这两个字就把治理天下的根本指导思想阐述清楚了,只用九个字就把大政方针说清楚了,这就是南阳岩石文表达思想的精妙之处。我们认为这篇岩石文应该就是传说的“图”。

  第三幅对鸭河工区高嘴坡村一幅有“数相”类文字的解读

  这幅图案位于鸭河工区高嘴坡村。海拔180米,东经112°36′13″,北纬33°17′4″。这幅图案分别磨刻在相连的三块大的岩石上。岩石位于呈40°的斜坡之上,从高至下约有30米长,其内容是治理天下的方法步骤。该岩石文主要用“数相”类爻窝及平行线构成。

  三块岩石并排,其位于左边一块石头刻有密集爻窝,从高至低共分九层,每层用石沟分开,上下内容均为递进关系,是讲治理天下制定国策的九个步骤;其位于中间一块石头所磨刻爻窝讲治理国家制定国策的核心;其位于右边的石头上磨刻有三角符号、脚印、平行线,象征立场路线,总之这幅图案讲治理天下制定国策的要求。

  首先,试读其位于左边石头上的岩石文图案,内容是制定国策的九个步骤:

  第一步决策前提(见图七A)

  此处有两个爻窝,意思为平衡。试读为:制定实施国策方针起点为平衡原则,不平衡的任何国策都是违背治理核心的。这里的平衡指虽然有人反对,但是既符合百姓利益,又有能力执行且稳定的国策。任何不能平衡的国策都将导致国家动乱,只有能够平衡的国策才具有实施的前提。

  第二步决策开始(见图七B)

  一个较大的爻窝是开始的意思。制定实施国策方针,国策基准要稍微大于现实。一个不大于现实的新国策是不具备理想中的号召力,治理国家不敢有新的超越,国策上任何的停滞和缩小都会导致旧势力的故步自封,新势力没有希望。

  第三步决策争论(见图七C)

  新的国策提出就会面临艰难坎坷。这里用平行线和深沟表示。深沟表示面临了一道坎,很可能夭折,所以为避免夭折,此阶段应该以守为原则。跨过这道坎,石头坡度又高了,寓意要上台阶,上台阶后才能进入一个新高度。上了新高度后,图案中出现了一个小一点的爻窝。为什么又小了,是因为象征着国策上了高度,执行力要小一点,稳一点,不要在国策的争论期就急于扩大执行实施。接着图案中出现两个爻窝,代表平衡稳定,象征国策执行的力度小,换来短暂平静。图案中又出现一道线,没有前面的深,这意味着这个时期危险降低。旁边三个爻窝,象征国策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不成熟是因为局势还未打破,理论的成熟不代表国策的成熟,国策的成熟是时局力量的成熟。跨过一道线,一个小爻窝和一个大爻窝,这两个爻窝有沟槽连通,代表新的国策再进一步推进必然遇到旧有国策实质上的较量,在此情况下要坚持沟通原则,避免因新旧交替的争论陷入混乱。下面出现三个爻窝、两个爻窝两组图案,三个爻窝象征新生力量,两个爻窝象征平衡。新旧国策仍有斗争较量,新国策能否执行决定于新生力量的加入。又出现一组图案是七个爻窝呈梅花状围着中间一个爻窝,象征国策进入中心的较量是激烈而深刻的。

  第四步国策执行(见图七D)

  新国策的提出到旧国策的废除,争论是常态,不能因为有异议有争论就不去执行。衡量国策执行的标准是争取的力量有多少,而不是争议有多大。当争取新生力量支持后,必须进入执行阶段。执行要精细把握,因为当获得支持后一直不去执行,新生力量的信心会受挫。这个时候图案出现一个大沟槽,象征万丈深渊大坎坷。任何国策的形成到执行的前期都极其危险,因为新生力量不够强大,旧有势力十分顽固,不去执行,新生力量会丧失斗志,去执行又会遇到旧势力顽强阻挠,这个时期才是衡量执政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必须走深化路线,要把国策下沉到百姓。图案又出现两组爻窝,均呈一大一小,大者浅,小者深。大爻窝代表旧有势力,势力很大且有追随者;小爻窝代表新的国策势力没有旧势力大但是变得深刻,同时也有新生力量追随。这个时期应该稳固成果,深入百姓。新旧国策会再次进入僵持,在僵持中平衡,然后迈过一道相对安全的坎。图案中上下两个爻窝沟通相连,象征新旧国策在僵持中深入沟通。四个爻窝用凹槽连通,象征新国策在原有国策秩序基础上开始形成新秩序,然后新旧国策进入平衡期。这个时期既不像原来的万丈深渊危险,又不像平衡僵持的平稳;这个时期新国策有了基础,但是还立足未稳。横线表示马上会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五步新旧国策交融(见图七E1)

  这一组图案有三个爻窝上下排列,第三个爻窝位序偏移,下面有一个三角符号,象征新旧国策有小的共识,并且汇聚成一个新事物,开始出现秩序。所有的国策经历到第五个阶段的时候都会出现并不满足双方预定方向的新结果,而这个新结果却是未来秩序的起点。

  第六步百姓立场(见图七E2)

  这一组图案有六个爻窝相连。因为有了新秩序,象征百姓开始选择立场,寓意开始出现民心向背,这就是要求新国策的执行在遭遇旧有国策对抗的时候,不要急于扩大范围而要下沉的原因。因为新国策的下沉会出现大众的拥护,迅速改变力量对比。这个是指王要有战略眼光,制定国策时,眼睛要向下看,赢得百姓支持。爻窝变得密集,象征新国策开始赢得光明,天下社会各个阶层开始出现广泛拥护。到了这个时期新国策会出现强大的号召力,民众热烈拥护。新国策在前五个阶段会是漫长的较量,进度十分缓慢,危险重重。当进入第六个阶段民众立场时期,由于前期韬光养晦,一旦赢得民众认可,深化国策会引发爆发式进步。外围爻窝象征更多的力量开始归附,这个归附是具有民心导向性的;中间有一颗大的心(见图七E3),象征国策具有深入民心的雄厚根基。

  第七步国泰民安时期(见图七E3)

  这一组图案中间的方格象征国家,爻窝在方格里即象征国泰民安。里面的爻窝数相不再区分,象征商人、家庭、小孩等各类人群在新国策的秩序中安居乐业。此处岩石文图案充分体现了王权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只有民众的利益得到保护,他们安居乐业才是实施国策方针的衡量标准。

  第八步功勋的安排和旧有势力残部以及背叛者的处置原则(见图七F、图七E4、图七E5)

  这一组图案(见图七F)刻在高处的一块石头上,磨刻两组交错的爻窝,象征国家高度重视奖励功勋人员,用榜样激励百姓。这幅图案(见图七E4)讲只要国策深入民心,国泰民安形成秩序,外围的残部会随着他们的追随者一同被边缘化。岩石文边缘的爻窝描述的是旧势力残部逐步退出舞台。在此时期,执政实施新国策的方针对旧势力要用怀柔政策深入推行教化,将旧势力残部彻底边缘化。让旧势力的残部分化,分化出来的人逐步被同化,同化不了的最后走向深渊。图案中右边一个“回”字,“回”字在下方刻着一个圆圈,圆圈线上磨刻有一个爻窝,这个爻窝代表要把分化出来的人仍视为内部人。右边图案(见图七E5)脱离方格的两个爻窝代表背叛者,施政者在国泰民安后要用铁腕手段惩治背叛者。(见图七E5)图案中间两组四个爻窝交错在一起,象征着国泰民安后,仍有危机。百姓获得利益,习惯奴役百姓的精英是有意见的,他们会在思想上冲击王权的根基,要高度警惕这些精英的背叛。只有深化巩固大一统的思想,才能保证天下长治久安。

  第九步天下共治时期(见图七G)

  这组图案是岩石上一个大的圆坑,圆坑内部西高东低,象征江山,象征新国策从提出再经历八个艰难坎坷时期后进入新的阶段。大圆坑象征国策成熟后,不能故步自封,要对内深化加强,对外广泛传播,要把自己一国之政推及天下,将一国之政变成天下之治。天下大治、协和万邦是确保华夏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任重而道远,既符合天下王道又符合昊天天道。国策实施要跨越时空的边界,既要有平天下的格局又要有担负起为万世立基的历史责任。

  这幅“数相”类岩石文图案是治理国家实施国策的量化标准和具体步骤,九个步骤环环相扣,是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的具体化。

  三块石头中间的那一块岩石上磨刻的爻窝图案,是一个爻窝,两个爻窝和七个爻窝并列组成(见图八)。这幅图案象征治理国家的核心是经济、家庭教化、军事。经济是基础,家庭教化是根本,军事是保障,要坚持这三个核心不能动摇。

  三块石头其右边的那一块岩石上,磨刻的图案是三角符号、脚印、平行线,表示治理国家和制定国策的要求,对百姓大众加强立场路线的教育。

  五、对南阳“岩石文”中“图”“书”的认识

  亘古洪荒的远古时代,先民们根据生活实践,他们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创造了字源、字根,有了汉字的萌芽,并把“数相”类的爻窝排列成“书”,把“符相”类的一些常用符号作为基本构件,通过固定的组合方式创造了早期的文字,并用位序排列的办法,编成了“图”,形成了能够完整表达人们思想的篇章。“图”和“书”出现是华夏文明的原点和肇始,点燃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开启了人类从原始蛮荒迈进文明世界的新时代。

  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岩石文是中国远古时期先民们磨刻在岩石上的“图”“书”

  南阳市鸭河工区和南召一带浅山丘陵绵绵相连的山头上的岩石,刻满了爻窝和各种符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相”类,另一类是“符相”类。再把它们的位置、大小、深浅等谋划好,磨刻在一块或几块组合成的岩石上。解读它们,要先分类,再找位序,均是有规律可循的文字。

  远古时代,文字还没有大量出现,用数更方便,用数谋篇成章,反映出整体的思想内容就是“书”。用固定的符号,并用位序勾画成图反映着一定思想内容,就是“图”。南阳岩石文是什么,一句话岩石文就是远古时期刻在岩石上的“图”“书”。

  (二)南阳岩石文把中国文字历史提升到距今8600年以前

  甲骨文把中国文字起源推及3700年前,南阳岩石文的发现,可把中国文字推及8600年以前。因为河南舞阳(1949年3月以前属南阳地区)贾湖考古遗址,属裴李岗早期文化,《河南文物志》(上卷18页)科学认定出土的文物是8600年以前。贾湖遗址发现一块龟甲,其刻画的“目”字及图案位序和南阳岩石文中“目”字图案及位序一致。这块甲骨上所刻“目”字,内容应在南阳岩石文之后。因而,佐证南阳岩石文也应是裴李岗早期文化,距今在8600年以前。

  现代汉字是“符相”类的传承延续,而“数相”类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在远古时期,“数相”类文字广泛使用。“数相”类爻窝也是字,如果把岩石上的“数相”类爻窝文字全部破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根全部能追溯到,遗失的文化没有传承下来的文化均有可能得到复原。

  我们还认为,南阳岩石文是甲骨文之母。受当时环境之限,先人们用“数相”、“符相”表达一定思想内容时,是多么困难。没有纸张,没有笔墨,可能在树皮上、兽皮上书写,在岩石上、兽骨上磨刻。光阴如梭,不断地发现创造,符号越来越多,更多文字出现,“符相”类表达超越“数相”类,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就出现了。岩石文是构造汉字的基础,岩石文到甲骨文是载体的变化,内容是传承关系。

  (三)岩石文密集出现的区域,就是远古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岩石文是远古时期的“图”“书”,这些“图”“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为“王”治理天下服务。古人把智慧发挥到了极致,用简单的数、最简化的符号,勾画出一篇篇原典。所解读出的内容,大部分是“王”要治理天下、管理天下的理论,如本篇解读出的三个地方“数相”类及“符相”类的文章,这些内容,均以王道精神出发,教化天下。可以肯定地推测,这个区域是天子的活动中心,是华夏民族的都城。

  岩书、岩图密集出现在南阳市鸭河工区及南召一带,并且伴有太极图,方形的矩,圆形的规,生殖图腾等文化符号;南阳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仰韶时期的制玉作坊和手持玉钺、弓箭的多个“王”,足以证明这一带是“王”长期活动区,这一带是远古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四)现在的汉字是岩石文中“符相”类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我们现在使用的方块汉字,其源头正是岩石文中“符相”类文字的发展和传承。但远古时期的文字与现在汉字使用方法上、笔画区分上还有不同。其一,现在汉字写出一篇文章每个字的大小是一致的,但岩石文的字根据图案内容安排,有的字很大,有的字很小,大有内涵,小有寓意。其二,现代汉字由点、横、竖、钩等笔画组成,每个字都呈方块,字字之间不能连笔,但岩石文图案中出现的字笔画可以借用,可以相连,挨着的字,中间如有一竖道,允许两边相连的字互相都能用这一竖道。其三,岩石文中文字放在不同位置有不同意思,即讲究位序(前章已经作过细述)。

  岩石文中表达思想的文章,是“数相”类和“符相”类文字并用,用的“数相”类(即爻窝)更多一些,而现在汉字已经没有“数相”类,只有“符相”类,这是因为文明发展、历史演变的结果。甲骨文中的书还有“数相”类,到了周朝以后,竹简代替了甲骨,周朝竹简就不再用“数相”类文字,也不再用“位序”的排列。甲骨文发现至今已有120多年了,重点是以“符相”类文字为研究对象,而对“数相”类文字很少关注。

  (五)从岩石文内容上分析,岩石文时代治理天下的体系已经成熟

  南阳岩石文分布面积很大,但仔细辩证,“数相”类文字(爻窝),“符相”类文字(文字符号),所表达的“书”和“图”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规律,分区域表达。一个山包就是一个区域,一个区域集中表达一个主题内容。我们按主题内容相同的岩石文为标准,划分出多个区域,孟山村区主要讲社会分工;湖滨村区主要讲商业经济交往;柳树沟村区主要讲文化教育;高嘴坡村区讲治理国家的步骤、家庭的治理、个人的修养;上潘沟区主要讲选拔人才、议政程序、民本思想、土地公有等;大小石庙区讲天子之责;石柱寺区讲王权禅让及大一统思想;黑石寨区讲天人合一思想;渭临河区讲执政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上述区域的主题内容,说明远古时期已经有了成熟且完整的天下治理体系。

  (六)从发现的岩石文分布看,远古时期中华文明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现已发现的岩石文分布区域很广,河南、江苏、湖北、湖南、陕西等地均发现了与南阳的岩石文相同的文化符号,反映的内容是相似的。我们分析认为岩石文分布区域以南阳为核心,并以南阳为中心,向西辐射到甘肃大地湾文化,向北辐射到辽宁兴隆洼文化,向东辐射到山东临淄后李文化,向南辐射到浙江良渚文化,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

  从岩石文的分布来看,华夏文明呈现“一元多支”的大一统文明形态,这个文明形态在黄帝以前已经形成十分成熟的天下一统体系。炎黄子孙以秦岭、伏牛山天然屏障作为安全保障,以黄河、淮河、长江为繁衍生息的基础,上五千年奠定基础,下五千年传承至今。其文明传播之远、之深、之长世界上绝无仅有。远古时期,尚属蛮荒状态,文明传播到哪里即意味着版图到哪里。从各地出土的相同的文化符号看,这些文化符号,均是中华文明大一统治理体系的集中反映。

  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寺山的远古“天子”登基台的岩石上,磨刻了一组爻窝图案,这幅图案(见图九),四个小爻窝呈弧形,拱卫着一个较大处于中心位置的爻窝,像远古文明的一面旗帜,是“天子”大一统思想的直接体现。

  大一统思想的观念深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有赖于大一统思想从文明之始的坚守和传承。

文章关键词: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 责编:张迪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深圳龙华“暴雨天浇花”引争议,回应来了 深圳龙华“暴雨天浇花”引争议,回应来了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