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热门路线  > 正文

骨笛新韻

2020-06-17 09:32:08   来源:河南日报

5034

村委会古色古香的建筑

贾湖遗址展示区 本版图片均由 王天定 摄

本版题图、插图由 李庆琦 绘制 标题由 陈可乐 书写

  ▶▶序曲

  两支精美的七孔骨笛点亮了世人的眼睛。

  一支全长22.7厘米,呈浅棕色,通体光滑精致,高贵无瑕;一支全长23.6厘米,呈黄棕色,曾断为三截,用细线精心缀合,晶莹亮洁。

  作为“中华第一笛”的代表,它们被由衷地赞誉为“绝代双骄”。后者如今成为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首。

  1987年5月,考古学家张居中主持贾湖遗址第六次发掘,在清理第282号墓时惊喜地发现了它们。分别编为M282:20号和M282:21号。

  那一日,天朗气清,位于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贾湖村,又一次沸腾了。专家们兴高采烈,不顾拂掉骨器身上的泥土,便按照吹箫的方式对嘴吹着表演起来。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八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华夏文明的第一缕光芒,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33年后的暮春时节,我们走进贾湖村。

  水平如镜,倒映着岸上绿树的影子。400多亩的贾湖湖面开阔,缓缓向远方延展。一艘蓝色的小船静静地停泊,似等待游人的到来。

  湖水环抱着古雅的村落:笔直的青石砖路,仿古路灯,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青瓦白墙上爬满了粉红色的蔷薇。几只狗悠闲地蹲卧在大门口,见人来,不惊不惧,仍眯着眼睛享受春风的抚慰。

  对面就是闻名于世的贾湖遗址展示区,每一个小小的标识牌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发现,都是一项为世人瞩目的奇迹。它们和络绎不绝的游人相互对望着,或对话,或赞叹,或沉默。无论如何,只要曾经来过,便会遭遇一阵头脑风暴和灵魂洗礼。

  不远处,投资4521万元、建筑面积3729平方米的贾湖遗址博物馆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由夯土、茅草、木头、柳条等材料建造的博物馆,墙体呈一个个弧形,分散又聚合,与史前聚落环境相和谐,简约现代又散发着田园质朴的气息。光线从通透的四面照射进来,头顶是硕大的月亮般的圆孔,抬头便可仰望蓝天。人在其中,有时光穿越之感。

  一个曾经与泥巴路、大土坑、乡间茅舍为伴的省级贫困村,就这样把厚重的历史文化编织成时尚明丽的节拍,奏响一曲曲迷人的骨笛新韵。

  第一章:鹤骨为笛其声清越

  这是一个在困境中坚强乐观,执着奋斗的脱贫故事;这更是一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高洁忠贞的爱情故事。在贾湖村,在舞阳县,这样动人的奋斗故事还有很多,它们随着河流到处传唱,鼓舞着人们以更加焕发的精神面貌,战胜贫困,迎接美好的未来。

  远古的贾湖地区,洁净而开阔的湿地上,水草丰美,银白色的芦苇在湛蓝色的夜空下摇曳。

  黎明时分,成双成对的丹顶鹤彼此和鸣,跳起舞蹈。或伸颈扬头,或曲膝弯腰,或跳跃腾空,或头部急摆,或收翅旋转。

  修长的颈部,洁白的羽翼,别致的丹顶,优雅的体态,轻捷的步履,淡逸的气质,在先民的心中,丹顶鹤是仙界的神鸟,具有通天的能力,故称之为“仙鹤”。古人很早就有了“鹤骨为笛,其声清越”的认识;《诗经·小雅·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千古名句。

  也许是在迁徙的途中,一只美丽的丹顶鹤不幸香消玉殒。一个部落正值盛年的酋长,用它的翅骨做成了一支骨笛,笛声绵长,清音袅袅。他无比珍爱这支骨笛,随身携带,日夜相伴,诉说心声,祈福上天。

  一次狩猎时的狂奔,骨笛坠落,意外摔成三截。酋长心痛不已,他不忍舍弃,让人在断裂的骨壁上费心钻出14个小孔,用细线缀合,之后又用轻薄的织物缠裹加固。从此,更加小心翼翼地呵护心爱之物。

  酋长离世后,浸润着体温、挟裹着灵魂的骨笛伴他而去。此后,笛声呜咽,飘荡在长风中。

  数千年过去,沧海桑田变幻,一个自明朝初年迁移过来,如今有着232户人家、1004口人的村庄安静地坐落于此。

  曾经,贾湖村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来源以种地和外出打工为主,仅有少量的养殖业。村民的生活经不起大风大浪,疾病、伤残、求学等,任何一项都很容易让一户人家陷入困顿的境地。

  贾洪涛家就是如此。

  200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贾洪涛颅脑受伤,全身瘫痪,也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

  那时,他和妻子韩红晓结婚近10年。学医的他在村里开了一间诊所,她安心在家照顾三个孩子,日子幸福且惬意。

  在县医院,他昏迷的5个多月里,她一直在心中默默祈祷:“只要他能醒来,活着,哪怕是成为植物人,我也心甘情愿照顾他一辈子。”

  那段时间,她用注射器一针管一针管地从鼻孔往胃里推流食,一天六次,硬生生地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人间。只是他真的成了傻子,婴儿样的傻子。从此,她溺爱般地称他为“傻涛”。

  她在QQ空间里用文字记下那时的欢喜,他“像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重新回到俺爱的怀抱,回到了俺们已经风雨飘摇的家”。

  “傻涛”不会说话,不会笑,只会哭。大小便失禁,去掉尿管后,一天要换七八次床单。每天成堆成堆地涮洗,家里平房的围墙和铁丝绳上天天晒着大大小小的床单、尿布片。

  5年后,换洗的床单逐渐减少到一天一条或两天一条;9年后,三五天换洗一次,已不是尿渍,而是汗渍。那时,床单已洗烂了六七条。

  他出院后,韩红晓学着把肉菜在案板上剁得稀碎,再上锅煮,留菜水泡馍,捣烂,一勺一勺往他嘴里喂,终于把瘦得皮包骨头似的他喂胖了,穿的衣服也从75码变成了90码。慢慢地,他学会了咀嚼,9年后,他学会自己用小勺子吃饭。

  变化是一点一点发生的,慢到韩红晓清清楚楚地记得“傻涛”何时会刷牙,再也不用她拿着卫生棉球,蘸盐水天天帮他清洁护理牙齿了;何时会说话,从呜呜啦啦到勉强能听清,到变得爱操心管闲事,不时提醒她关电,关火,接孩子,做饭,一遍一遍喊她的名字;3年前,他的左侧身体有了活动能力,他在她的鼓励下用左手练习写字……

  渐渐地,他知道如何表达感情,也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那一天,是2016年6月13日,“傻涛”坐在院子里,看妻子上上下下爬楼梯,把平房上晒干的十来袋麦子扛下来装麦囤,她累得满脸通红,浑身是汗,他居然哭了。她说,俺不问也知道,“傻涛”流下的眼泪是心疼是愧疚。那一刻,她觉得十年来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第二天,18岁的大女儿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和她爷爷一起南下打工。“傻涛”一直低头抄写妻子给他规定的每天十首古诗的任务,格外安静,不像是平时的他。临出门时,韩红晓又悄悄地走回堂屋门口,伸头观察,却发现“傻涛”满眼泪光。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点事儿就憋青着脸,眼泪口水一大把地痛哭失声,他懂事了,像一个正常的男子汉了。

  她写道:虽然俺知道,“傻涛”这辈子也不可能成为俺的靠山了,但他一年年来微妙的变化,足以让俺信心百倍、精神抖擞地向着幸福的生活昂扬阔步!

  终于有一天,他开始为她写情诗,每天一首,用歪歪扭扭的字体,表达深深的爱与感激。

  “好想在每个夜色里/拥你入怀/倾听你炽热的心跳/好想在苍茫的暮色里,伴你漫步田间/弯弯的小路/好想在每个暴风雨来临时/有坚实的臂弯/为你遮风挡雨/好想在来世/仍和你做夫妻/把今生欠下的情/在来世偿还”

  ……

  韩红晓也在心里回应:因为爱你,所以不放弃;因为你活着,这个家就不散,日子就有奔头;因为我不仅可以做你的拐杖,你的另一条腿,还可以做你的另一只手,和你能活动的左手一起,拼出完整的“心”;因为有你在,有三个孩子在,家里每天都在上演不一样的“惊喜”生活,把琐碎、艰难的日子过得欢声笑语一片,这或许也是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呢!

  虽然此前就在媒体报道中看到过韩红晓的照片,但在舞阳县委宣传部张宝中科长和贾湖村县派第一书记王卫东的陪同下,到北舞渡镇一家服装店,见到韩红晓本人时,还是不禁为她美丽的笑容而赞叹。

  48岁的她皮肤那么白皙,笑容那么灿烂,尽管眼角略带沧桑,但仍然洋溢着柔美、纯真、乐观的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丹顶鹤优雅、忠贞与高洁的气质、品格。

  14年来,她以柔弱之躯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照料丈夫,照顾公婆,抚养孩子,面对困难,她没有等、靠、要的思想。她曾到北舞渡镇一家家具厂做导购员,因为勤快,好学,爱岗敬业,设身处地为客户提出合理化建议,薪酬也随之增高。但长期的劳累使她不幸得了严重的颈椎病,疼得她连睡觉翻身都无比困难,不得已,只能辞去做了六年的家具导购工作。

  在贾湖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韩红晓再次寻找工作,做了一名服装导购。干一行爱一行的她因为敬业,每月销量在店里稳居第一,总是超额完成任务。生活虽然带给她无限艰辛,但她并没有被击垮。不放弃、不自弃便是她的座右铭。正是因为她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家2016年在村里首批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2019年,韩红晓被漯河市文明委授予“漯河市十佳市民”荣誉称号,同年,荣登河南好人榜。不久前,她又被省妇联授予“河南省乡村出彩好媳妇”荣誉称号。

  如今,大女儿已经到深圳打工,二女儿在郑州读大学,儿子也已经上了高中。韩红晓开始考虑给自己家盖一座两层楼的新房子。

  美好的未来在向她招手。她说,自己从小性格内向,从来没想到会成为现在的模样,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坚强,似乎整个生活的大门都在向她敞开。

  在网络上写下的一篇篇随笔文字里,她为自己取了个名字叫“美丽”。

  “美丽”的心灵如此美丽,若生活的风雨把她珍爱的“骨笛”折断,她就毫不犹豫地用全部的爱和努力去缝合,一针一线,细细密密,使它像是未曾断过那样完美,甚至更加别致莹润,吹出的笛声也从轻声呜咽变得明媚动人。

  仿佛珍稀的丹顶鹤得以重生。

  第二章:笛音天籁穿越时空

  贾湖遗址在地下沉睡数千年,伴随着它的醒来,很多人的命运与之紧密相连。正是由于人们前仆后继的热望与守护,才使得它越来越呈现出为世人瞩目的魅力和神采。而贾湖村的村容村貌也因贾湖遗址的开发保护发生巨大的变化。

  2013年11月1日,纪念贾湖遗址发掘30周年暨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漯河举行。来自国际考古界的74名顶级专家参观了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现场,收获满满。他们并不知道在现场看到的青青黄杨,成排的银杏树,清晰的地标是匆匆布置好的。

  自半个多世纪前,被下放到贾湖村劳动、后任舞阳县博物馆首任馆长的朱帜在村东头坑洼地里发现暗红色的被烧制过的破碎陶片,到1983年贾湖遗址第一次发掘,再到2013年第八次发掘,贾湖诞生了多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最早的酿“酒”,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最早的纺织业起源地之一,最早的渔业人工养殖地之一……距今9000年—7500年的贾湖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它展现出一幅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贾湖遗址的考古成果,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被确认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然而,就在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召开数天前,发掘现场还是一片荒凉。地下文物的丰富和相关的保护建设远不匹配。

  为了赶工期,时任舞阳县政协主席、贾湖文化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青枝和工人们一起,一身土、一身泥,在现场栽种树木。准备浇水的时候,迎来一场大雨,将灰尘冲刷干净,树木绿意盎然。虽是一场喜雨,可如果不停的话,遗址现场将会一片泥泞,影响参观。也许是先民的福佑,第二天竟迎来难得的大晴天,震撼人心的考古现场和周边宜人的环境给考古专家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时隔多年,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主任武艳芳回忆起往事,仍然感慨万千。

  她原是舞阳县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一次采访时,遇到已是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的张居中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萧兴华,一番访谈下来,八千年贾湖文明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结束后,舞阳县拟成立专门机构,全面启动贾湖遗址保护开发工作。武艳芳和负责此事的陈青枝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到国家文物局汇报工作。临行前,陈青枝问她:“如果这次我们申请不到项目,你当不当家把你家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到时候我把我家的房子也抵押了,作为第一笔启动资金。”武艳芳毫不犹豫地说:“放心吧,没问题。”

  辗转到达北京,汇报完工作她们才知道自己的无知,申报项目需要立项,报方案,专家评审通过才能申请到项目资金。了解了程序之后,开始操作,等立项顺利通过,方案做好已临近2014年端午节。由于节后就要评审,她们从北京直接到郑州,趁着假期加班加点修改,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准时送达北京。

  就这样,2015年申请到了两个项目:《贾湖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贾湖遗址环境整治工程》,合计资金3623万元。这扎扎实实开启了贾湖遗址保护工作的新篇章。

  没想到困难才刚刚开始。

  贾湖遗址环境整治工程包含整个村庄的环境提升,以及每家每户的房屋改造。村民们都很“勤劳”,把村内闲置的公共空间用来种菜,建厕所,盖猪圈,堆柴草……而环境整治则需要他们腾空公共空间进行绿化美化,结果是——没人同意!

  于是他们组织人员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做工作,两个月过去却丝毫没有进展。在最后一次群众代表会上,武艳芳实在忍不住,把争取项目的流程以及审核有多么艰难告诉大家,并讲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辛酸。

  因为工作无暇照顾孩子,武艳芳只能把8岁的儿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每周去接孩子,孩子都会给她几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妈妈,现在是凌晨一点,我还没有睡着,想你;或者是:妈妈,现在是早上四点,为了不影响同学休息,我现在是在厕所给你写信……她只能对孩子说:你要坚强,也要坚持。孩子就会问她:是不是我听话了,你的工作很快就结束了,我就可以回家了?

  那次会议,群众反响强烈,他们就抓住有利时机,在村内租了两个院子,作为试点进行改造,引导部分村民,慢慢地全村人都开始接受,到后来最反对的农户和武艳芳成了好朋友。80多岁的老人看见她就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闺女,村里的路现在修得可真好,出门再也不担心摔倒了。做梦都没想到俺村会建得这么美,真是感谢我们的好政府呀!”最开心的事情也许就是听到这样的话了。

  自2014年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以来,漯河市委、市政府拨付2000万元的保护经费,舞阳县委县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的保护经费。好消息纷至沓来,2016年,贾湖遗址分别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河南省委省政府《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2017年11月,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7年12月,央视《国家宝藏》节目,讲述贾湖骨笛“前世今生”;2018年1月,贾湖骨笛再次登陆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

  与此同时,村内民居大部分改建成了明清建筑风格,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舞阳县唯一一座古朴大气的青砖广场,铺设青砖道路2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20盏,栽植银杏、国槐等绿化树木3000多棵,贾湖进行了清淤,村内强弱电全部实施入地工程,实现了宽带、有线全覆盖,全村家家厕所水冲化,修建下水道3000多米,户户都用上了安全放心水,旅游标示全部安装到位。2017年9月以来,贾湖村入选漯河幸福乡村游2号线,先后获得漯河市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行业“青少年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等荣誉,被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

  完善的基础设施,怡人的自然风光,魅力无穷的贾湖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周边城市的旅游后花园。

  第三章:妙曲新调韵味悠长

  一个崭新的贾湖村踏着时代的脉搏走来。扶贫干部们以一颗颗热忱的心扑在村民身上,最坚硬的贫穷也被融化了。在舞阳,乡村城镇处处充满希望。歌声,舞姿,书香,美了生活,醉了人心;城建,生态,旅游,改天换地,无限生机。

  “是谁轻轻开启天地的帷幕,是谁默默造就神奇的贾湖……崭新的贾湖和谐幸福,追梦的脚步把握着时代脉搏。”

  一曲由舞阳县文艺工作者原创的村歌《神奇贾湖》荣获“2016年第八届全国村歌大赛十大金曲奖”。

  既是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又任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王卫东这些年见证了贾湖人追梦的脚步。

  5大本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他在贾湖村度过的数千个日日夜夜。常常是接待完前来参观贾湖遗址的游客,他就匆匆忙忙一头扎进了贫困户家中。

  2020年年初,王卫东帮扶工作期满,打算全身心投入遗址保护,但贾湖村民都一致挽留。他们悄悄送来自己种的菜,蒸的包子,甚至还有新鲜出炉的北舞渡镇名吃胡辣汤。这一切感动着他,或许在他内心深处根本舍不得走。这一回,他成为正式的舞阳县派第一书记,准备要把根扎在村里了。

  怎么舍得离开呢?

  78岁双目失明的贾来刚,只要一听见开门声和脚步声,就知道是王卫东又来看他了。身上穿着王卫东给他买的新外套,老人脸上顿时浮现开心、放心的笑容。

  曾经的懒汉贾三元,家里脏得无法下脚,冬天还穿着露脚指头的鞋子。王卫东给他买了一双新棉鞋。第二年,他从床底下把那双已经被他穿旧的鞋子拉出来,递给王卫东说,你买的鞋,你还拿走吧。如今,贾三元精神振作,已经完全变了样,但这让人哭笑不得的往事,什么时候提起来都历历在目。

  村里的致富带头人、“80后”老板张晓娟,大气能干,靠木材深加工,带动村中贫困户就业;年轻时走南闯北,后来在镇上做钢材生意的贾庆民则不仅带头致富,更以孝顺为村民称道。他赡养岳母,同时伺候岳母的母亲10多年,为其养老送终,没有一句怨言;因三个孩子上学致贫的高梅云和因儿子患精神病致贫的杜红等,都在贾湖农业科技公司投资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承包了蔬菜大棚,不仅月收入2000多元,年底还能分红。这一切,都让王卫东觉得欣慰。

  到贾湖村采访的第三天,适逢世界读书日。走进改造后的文化活动室,浓浓的书香弥散。古意盎然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市县图书馆等捐赠和村里购买的两万多册图书,既有国学经典,也有传记、文艺、历史、科普类书籍。

  村监委会主任贾会臣递过来图书馆借阅登记表,每年一本,上面清清楚楚记录着村民借阅图书的情况。粗略翻看,不禁为他们借书的频次和所借书籍的内容之广泛而赞叹。这是一群被书香浸润的贾湖人,他们正以别样的见识和智慧照亮幸福的生活。

  那天是周四,也是扶贫日。恰遇见刚从贫困户家看望归来的漯河市文化局的三位同志。许慎文化园的王军强正在谋划将许慎文化园和贾湖遗址等整合为寻源之旅线路;漯河市豫剧团的张长明和漯河市文化活动中心的吕金峰则安排把更多演出带到贾湖。

  说到演出,在贾湖驻村帮扶两年多的市派第一书记张洋眼看着贾湖村村民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组建民舞队,购置俏丽的服装,请舞狮、腰鼓等民间艺术的老师对村民进行辅导培训,参加市级民间文艺大赛……

  今年3月新来的市派第一书记李鹏涛,曾跟随漯河市武协主席李汝波学习“心意六合拳”。他把一身的热情和过硬的功夫带到贾湖村。贫困户尚素玲自身有肝病,两个儿子都患有肌无力症,他引导他们做深蹲、站桩两个动作,每天做几分钟。一开始稍微动几下就满头大汗的尚素玲在坚持数天后,竟然治愈了长期失眠等不适,身体状况大有改观,人也有精神了。

  在扶贫工作日记中,李鹏涛用俊秀的字体写道:每个人总会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独自走完。经历过挫折与磨难,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要强大很多。

  他把这句话送给脱贫攻坚路上积极奋斗的人们。

  积极奋斗的人群中,走来他们匆忙的身影。对于舞阳县扶贫办主任贾相锋来说,每一天的每一时刻都是要计算着用的。4月24日上午9点,在辛安镇出席舞阳扶贫医养中心揭牌仪式。这是舞阳县对全县需要兜底保障的1880人,特别是43名完全不能自理、266名半自理特困人员,探索实施的医养结合扶贫模式。

  上午10点,他前往杭州小善科技有限公司舞阳县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10多位身患残疾的贫困户正在电脑前忙碌着。县残联党组书记王彦民介绍了小善科技的互联网+共享经济助残模式,通过就业培训,这些残疾人很快就能自食其力。

  11点,赶回县扶贫办。舞阳县第五批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责任能力提升培训会正在召开。中午将近1点,他才忙完手头工作。匆匆吃过午饭,又赶往几个村,走访贫困户。

  他说,这一年来,从没有在凌晨1点前入睡过。县里每个领导都联系有督战重点村,都在齐心协力往前冲,这场脱贫攻坚战一定能打赢。

  是的,不仅贾湖,整个舞阳都在脱贫攻坚中变了模样。在这个千年古县,当你走过鲜花盛放的街头游园,走过天蓝水碧的开阔新城;徜徉在围绕周汉故城建设的西城森林公园,在占地约千亩的植物园欣赏风车造型的花海;在贾湖文化园了解酿酒的悠久历史,品赏百年木海;在舞阳县博物馆了解此地曾经的舞水流清、藕池鱼蓑、澧岸烟树、沙河夜泊和如今的盛景再现,你会情不自禁地为此地巨大的变化惊叹。

  而当你看到规划651.33公顷的沙河湿地公园,“河岸杨柳迎风舞,水滩鸥鹭啄鱼欢”;16万亩位于泥河洼滞洪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在建设中的盐文化小镇;澧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造10公里长的沿河风光带,一个美丽的“太极湾”已具雏形,你更会跷起大拇指,为整个县域城乡的发展点赞。

  在北舞渡镇党委副书记胡占江的讲述中,北舞渡镇这个曾经的中州巨镇,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留存着山陕会馆彩牌楼、天爷庙等丰富的人文古迹,在明清时曾是水陆交通要道的地方,如今也正谱写绚丽的篇章。

  站在古码头上,沙河水碧波荡漾。不远处,新北舞渡沙河大桥正在修建。沙河复航的梦想近在咫尺。

  ▶▶尾声

  如画的美景在画中呈现。

  你看那一幅幅舞阳农民画,以稚拙的造型、丰满的构图、强烈的色彩、质朴的意趣,描绘着“勤善为本”“敬老得福”,描绘着“希望的田野”“乐陶陶的追梦人”,更描摹出一个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动人场景。画面上,“村里办起了加工厂”“玫瑰园里快递忙”“光‘福’村前欢乐多”“农家乐迎贵客”,新时代新农村的风貌扑面而来。

  舞阳农民画院院长周松晓特别创作了一幅名为《根在贾湖》的农民画。画中,仙鹤展翅飞翔在贾湖上空。画面左上方,荷花盛开,蓝盈盈的湖水环绕着簇新雅致的院落;画面右下方,篝火燃烧,贾湖先民居住的茅屋静静伫立。中间是大片生机盎然的田地。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仙鹤高声地鸣叫着,优雅地盘旋着,久久不愿离去,似乎在为古老厚重的贾湖和崭新美丽的贾湖而痴迷,而赞叹,而歌咏。

  □冻凤秋

文章关键词:骨笛新韻,中华第一笛 责编:张迪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在12306公众号“发疯”留言能求到票?客服辟谣:不能 在12306公众号“发疯”留言能求到票?客服辟谣:不能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