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旅游资讯  > 正文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四)

2020-05-07 16:02:42   来源:河南日报

5034

  南阳发现远古石刻的“王宫”

男根雕塑(图九)

 ▶岩石文上的龟甲符号拓片(图十三)

▲舞阳贾湖文化(图十二)

黑石寨三盘太极图(图十一)


石柱寺宣誓台(左侧)和登基台(右侧)(图十)

小石庙之“王宫”(图一)

大石庙(侧面照)(图二)

小石庙“王宫”石钺全景图(图三)

大石庙天圆地方(图四)

大石庙日月(图五)

大石庙石钺(图六)

太极龙(图七)

  小石庙玉钺(图八)

  这是《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的第四篇文章了。按照计划,我们研究团队的同仁还要继续以“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为总题目,探索研究远古石刻的生殖图腾、远古石刻的玉璧、远古石刻的巨石文化、远古石刻的美学、远古石刻的字根、远古石刻的堪舆、远古石刻的脚印、远古石刻的石钺、远古石刻的动物……把祖先们石刻的艺术发现、发掘展示出来,使它们变成一座座照亮中华文明历史的灯塔。

  我想,就已经发表的这几篇文章,大家可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不妨到现实中去检查一下文章的真实性,再去品味、咀嚼“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史记·货殖列传》),“圆灵根于夏叶,终三代而始蕃”(张衡《南都赋》),那真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白振国 郭起华

  2020年4月29日

  □张建国

  看到这个标题有的人会惊讶。这会是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先从古宛城南阳说起……

  南阳简称“宛”,是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一个三面环山,南部开口,中间平坦的盆地,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厚重,春秋战国到汉代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这里楚风汉韵,南北文化交汇。东汉时被称为“南都”帝乡。尽管1959年就已经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黄山遗址,发掘出了“中华第一铲”和数间仰韶文化的房屋;尽管1978年发现了南召猿人遗址和猿人牙齿化石(与北京周口店猿人同期,《河南省文物志》上卷第九页);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数量庞大的恐龙蛋化石;尽管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专家们就认为中国最早的公路在南阳方城,为楚国北通中原诸夏的要道,故称“夏路”。“夏路”由南阳通达中原,通达南北。尽管考古专家已经找到了甘肃大地湾文化在距今8000年前,东北兴隆洼文化、山东临淄后李文化、湖南彭头山文化都在距今8000年前,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距今7860年,河南舞阳贾湖文化在距今8600年前,浙江良渚文化在距今5300年前,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距今4500年至5000年,虽然这些文化非常重要,但是它们都是在某一个时期突然灭亡,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在此之前,一直是个秘密。

  四书五经第一部书《大学》开篇即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寻找华夏文明,就应该有始有终,先后次序,发现规律。尽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近20年,至今也未能确切地找到中华文明的源头;尽管人类从猿人到智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历经数百万年,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不可能中断,也不可能灭失,只要你对中华文明无比热爱,对我们祖先无比敬重,用真心和诚意去探索、去分析、去思考,那一定能够拨云见日,发现真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殷商甲骨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来宛考察后,题写“六通四辟,毓文致远”“南阳原史,文明之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考察南阳黄山遗址后题词“中华瑰宝,千年一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王巍考察南阳黄山遗址后题“文明在宛”。河南省委原书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徐光春在讲到远古时期的河南时说,“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不仅在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数十万年以前,远古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旧石器文化,尤其是南召猿人的发现,在浩渺无际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原人找到了远祖,为绵延不绝的中原文化的发展找到了源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第64页、65页)让我们再看看先秦史学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南阳历史地位考察研讨会会议纪要对南阳的定位——“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区”。这些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的泰斗所题所述,为我们在南阳大地上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指明了方向,出了题、点了睛。中国先秦史学会又专门成立了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专门从事中华古文明的探索、研究保护工作。在无经费,无任何保障的情况下,这个团体凭着一腔热情,凭着对南阳山山水水、沟沟壑壑、政情民情、社情民俗的熟悉,沿着南召猿人生活的足迹一路考察,在前人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重大的发现,写出了《黄帝与南阳黄山》和《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一、二、三等文章。如果看到了这几篇文章,你就会认为本篇论述——发现远古石刻的“王宫”,就不会觉得惊奇,这就是科学的逻辑。更为奇特的是,“王宫”的发现,与南阳简称“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在后面论述。

  一、“王宫”所在的地理方位及其基本概述

  发现“王宫”(图一)的地点位于鸭河工区和南召县石门乡交界处的大石庙(图二)和小石庙(图三)的两座石头山上,两座石庙相距不足百米,大石庙位于东经112°31′20″,北纬33°18′43″,海拔230米,面向正南方,屋外整体高6米,宽9米,石屋内深3.2米,内宽2.65米,内高2.5米,门高2.08米,门上宽1米、下宽1.02米。小石庙位于东经112°31′15″,北纬33°18′38″,海拔220米,面向南方,屋外整体高7.6米,屋内高1.9米,内宽1.96米,内深2.3米,门高1.8米,门宽1.7米。屋里第一台阶长1.98米,宽0.27米;第二台阶长1.98米,宽0.48米。第一台阶到第二台阶高0.33米,天窗长0.8米,宽0.4米。屋顶两边的凹槽均宽0.3米,屋内东墙上刻的石钺符号长0.27米、宽0.17米。

  经查《南召县志》对此并无记载,据当地的村民讲,只记得大石庙敬奉的是叫“老母”的女性祖先,小石庙敬奉的是药王(神农),当地习惯称药王庙,现在的两个小石头山,分别以大石庙和小石庙俗称命名。远远望去,两个小石头山犹如镶嵌在天地间的两颗星辰。围绕两座石头山的周围,是深达百米的沟壑,只有一道山梁通向东部。在远古时期两座小山周边应该是水绕山环,十分安全。现在的大石庙,呈一庙院,裸露的山脚大石头上,首先能看到的是一个雕凿的大方形符号,拾级而上,庙门前是一个石头上雕着的上圆下方两个爻窝,爻窝的直径均为0.3米,表示天圆地方(图四),越过院门进入大殿,殿内后墙巨石上有一雕空的房间。屋内雕刻有石床,石屋左后十几米处的一块大石头上,雕有五个单排扁圆形爻窝,石屋右后外墙一米高处雕有“日月”(图五),象征着日月同辉。石屋右后两米处,另一巨石上雕有一大一小巨形石钺(图六),大石钺高2.05米,上宽0.86米,下宽0.95米,深0.57米。小石钺高1.6米,上宽0.65米,下宽0.66米,深0.33米,两个石钺间隔0.22米。总体上可以看到该石屋雕凿有天地日月和王威的气势氛围。尤其是两个大石钺更显出此屋是王的居住地——“宫”,甲骨文辞典“宫”;“王之居也”,从大石庙前后左右雕凿来看,这里是甲骨文中的“宫”,一个石房子内上下有两个“口”。与两个大石钺和门前所刻的上圆下方的符号相对应,一个表示神权,一个表示王的权力,至高无上。

  小石庙距大石庙不足百米,中间隔着一个巨大的石刻“太极龙”(图七)。从正面看,小石庙是一块巨石雕凿而成,屋顶呈锥状,门呈石钺状(图一),门的右边5米处巨石上,刻一高0.6米、宽0.4米的“钺”形符号(图八),是王的象征。石屋的屋檐向前凸出,屋檐上从左到右横刻一宽约0.1米的深沟,把石屋分为上下两层,沿沟槽下沿横向刻有九个长方形爻窝。九在数字中是最大的数字符号,表示“王”。屋檐上的横向深沟可能一是用来插入木质遮阳挡雨的附属物,二是增加石屋的美观,三是表示对天地阴阳崇拜的符号。进入屋内,迎面雕一与屋同宽的石凳,凳子从中间向右侧刻有双排六连爻窝,爻窝的右侧,刻一戴冠的头像。右墙上,刻一长钺形符号,在屋内的左侧房顶上,雕有椭圆形天窗,可理解为王在此与天沟通的通道。古文字学者蓝玉献解释,该石屋应是数千年前一个思想家所用,一边坐神,一边坐人。根据蓝玉献解读,这座石屋,应是当年王办公的地点,与大石庙“王宫”的功能是相通的,大石庙是王的生活居住区域,小石庙是王的办公区域,根据小石庙石屋的外形和内涵分析,即是甲骨文中的“宫”字,也是甲骨文中的“”字。《说文解字》“宫”的本意指有围墙的房屋,后泛指房屋。秦汉以后特指君王居住的地方。(《说文解字》第313页)甲骨文字典中说,“宫”像房屋立体透视轮廓,“吕”像屋顶斜面所刻特指通气窗户。据半坡圆形房屋遗址复原,其房屋乃在圆形基础上建立围墙,墙上部覆以圆锥形屋顶,又于围墙中部刻门,门与屋顶斜面通气窗口呈“吕”形,《说文解字》称“吕,脊骨也,象形”有非常重要之意。此种形制房屋,屋顶似穹隆,墙壁又似环形围绕,顾名为宫。《说文解字》:“宫,室也。”释义:“王所居之处。”半坡遗址的房屋是根据想象复建,而小石庙的“宫”,是原始的石雕之物,与甲骨文中的“宫”完全相符合,应是宫字的原创地。更为奇特的是,从该房屋的使用内涵来看,该座石屋又是甲骨文中的“”字的完美体现。从屋内的使用功能分析,一个尖顶石屋的里边,坐着一个神和一个人,即甲骨文中“”的象形,可谓天作之合,祖先恩赐。南阳的简称“宛”字,竟在8000多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就像一个儿时离开父母,成人后才见到自己父母时的激动,见到此石屋的人都会被它的古老苍劲大气所震撼,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单凭人力、石头工具雕凿出如此恢宏之石屋,其工程量之巨可想而知。我每次去考察,内心之激动,久久不能平息。这座石屋似是一位年长的老者,慈祥的母亲,时时刻刻俯视着大地,关爱着她的子孙,诉说着我们儿时的模样和我们成长的经历。这篇文章,就是我们向祖国诉说在浩渺无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苦苦寻找,终于找到了我们母亲的心情和感受。让我们共同感受团聚的幸福和温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此时我的心情……在本文写作中,我几次泪眼模糊,我是被祖先的恩赐感动,一如是找到了自己久别亲人的感动。

  “宛”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与南阳有什么样的渊源,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周宣王把他的舅舅申伯,分封到南阳,那时南阳就叫作“宛”,但究竟何时为什么把南阳叫作“宛”,有以下几种解释——《路史·国名纪·丁》载“商氏后,苑武丁子文封苑城,为苑侯,今邓之南阳,汉宛县也。”意思是说殷商中期,南阳这个地方曾经是苑侯封国而被称为苑,这个苑在古文释义中指养禽兽种林木的地方,特指帝王花园。这个苑显然是一幅风景优美,草肥林深,炊烟袅袅,马疾牛悠的优美田园景象,“苑”“宛”古时为同一字意,后历朝历代不断演化,用“宛”而不用“苑”。据宋朝罗泌《路史·国名纪·巳》记载,“三皇之世,宛,即郁郁华国。”就是说早在伏羲氏、神农氏的时代,人类祖先还在洪荒世界,艰辛开拓的时代,南阳境内就有“宛”的部落,因林壑优美,万顷凝碧,郁郁葱葱,称为华国。《说文解字》解释“宛”屈草自覆也。“覆”形容华国植被丰富,芳草弥漫,是幽林苍翠的美好地方。“宛”字还源于地名,出自西周初期申国之国宛邑。《一统志》载,“宛”本申伯国,春秋时属晋,战国时为韩宛邑,西周初期,为周宣王的舅父申侯的封国。因东周发生了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周朝的档案丢失,我们并不知道甲骨文中的“宛”就是申伯的封国“宛”,更不知道甲骨文中的“宛”字就是来自8000年前现南阳市鸭河工区的大小石庙,即“王宫”。

  二、两座“王宫”体现了祖先对生殖崇拜到天地阴阳观念的认识升华

  1.大小石庙建筑所蕴含的思想。

  从大石庙石屋后面的另一巨石上看,“王宫”整个石屋是整体一个男根的雕塑(图九),象征着天地阴阳中的阳,而男根内部掏空为阴,我们的祖先把生殖崇拜构想成“宫”的功能,是希望族群繁盛生生不息,事业有无限生机和活力,以致演变为“宫”字。小石庙的石屋,从正面看是一个石钺形状,屋门上方横向刻出一条深沟,不但看上去美观,与屋墙有明显的分割线,其实质表达了祖先阴阳理念在建房上的体现,整个石屋的形状也像男根的形象,如甲骨文字典中“且”的原形即“”,也体现祖先阴阳交合万物生的思想。

  2.在“王宫”的周边区域遍布生殖崇拜的男根女阴的石雕。

  3.阴阳观念影响我国新石器时代先人建房的建筑形式及现在中原地区农村房屋建筑样式。如甘肃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发现的8000年前先民建造的圆锥形尖顶屋;西安半坡遗址先民们建造的圆锥形屋;以及南阳市社旗县毛堂新石器时代遗址先民们构建的圆形房屋基址,都是蕴含着阴阳和生殖崇拜的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大多数建造房屋时仍然采用尖顶两面坡的样式。即前坡为阳,后坡为阴,从侧面看,一座房就像是一个“钺”的形状,北京故宫从侧面看就是一个“钺”的形状。

  三、认定两座石屋为“王宫”的基本依据

  认定石屋是“王宫”,是根据它所处的区域地形、地貌,以及石屋周边目前发现的遗址遗迹及其相互关系中分析判断而后得出的结论。首先,鸭河工区发现岩石文(岩画)的区域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有数十个小石头山组成,“王宫”所在位置就处在刻有岩石文遗址遗迹的数个山头正中心位置,视野开阔,向周边看去一览无遗,两座石屋的中心向南50米处,在一个平坦的巨石上,祖先用石片在巨石上磨刻有一长6米的龙,是一个典型的“太极龙”。“龙”的标志说明,两个房子非同一般,是“王”的象征。其次,“王宫”的正西方向,直线3公里是石柱山,山上几乎每块石头都被雕凿过,有两米多高的石钺,代表天地的圆形爻窝和代表大地的巨型四方石台(图十),石台上面刻满了圆形爻窝,山上还刻有立体“太极图”,分析应当是王登基向天下告示的地方。“王宫”(图十)向东直线3公里是上潘沟和下潘沟,这里雕凿有圆形三盘“太极图”,还有“王”问政的场所。从“王宫”向东北直线3公里,是孟山,是文化区域,山上刻有许多字画符号和太极图。从“王宫”向南直线3公里是黑石寨,是专门研究易经太极的区域。山上刻有巨大的三盘太极图(图十一),还刻有5个单排扁圆形爻窝和“易”字。从黑石寨向南5公里是柳树沟,这个区域是教育区等。其三,“王宫”周围遍布石钺,钺是王权的象征。我们发现“王宫”区域很多岩石上均刻有“钺”形符号,《说文解字》曰:“大斧也,一斧天戎”。《书·硕命》曰:“钺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钺。一人冕执钺。”《史记》记载的“兵器”上记述,“君王用钺,象征军事指挥权”。持玉钺者为“首领”,可见“钺”的符号就是钺,脱胎于劳动工具斧头,旧石器时代就有了石斧,是劳动工具,也是打仗的工具,因为它刃部为半圆,下部呈方形,圆为规方为矩,又演变为规矩的符号。圆代表天(阳),方代表地(阴),也成了代表天地的符号。钺具有神圣的象征作用,自然演变成王权的象征,王权或首领的专用符号。在大石庙“王宫”旁的巨石上,有两米多高的凹状石钺。小石庙的“王宫”屋内墙壁上刻有石钺的符号,在门外5米处另一块巨石上刻着近1米的凹状石钺标志,在“王宫”西的石柱山上,也刻有2米多高的两个石钺,并在巨型四方石台上刻有岩石文,也是王即位宣誓的地方。围绕“王宫”周边太极图中,黑石寨和下潘沟的太极图,圆心就是一个很深的钺形“钺”爻窝,居三盘的正中心,代表着掌握着天地人道的是王,制定天地人规矩的也是王,石刻太极图把钺和龙融合在一起,是王权的象征,体现的是最高统治者。其四,距王宫不远的南阳新石器时代黄山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河南龙山文化时期序列完整,在全国独一无二,该遗址发掘至目前出土了6个不同时期手持独山玉钺的“大王”,他们很有可能都在鸭河工区这个“王宫”中居住过,死后葬在南阳黄山。这,有待专家深入考察论证。此外,在南阳黄山遗址中发掘出土的泥陶文与鸭河工区岩石文完全相同。据《南召县志》记载,1956年南召县石门乡的群众在“王宫”附近捡到一个大型的玉钺,上交该县文物部门,现藏于南召县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另据南阳地区考古调查,在原南阳地区的十三个县(市、区)都发掘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手持独山玉钺的古墓葬,说明在新石器时代玉钺在南阳已成为权力的象征,已经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认可。近年来,全国各地发掘出有石钺和玉钺的古墓葬很多,但都不能证明所持玉钺作为王权的来源,唯有南阳鸭河工区发现的“王宫”及周边岩石文充分证明了钺作为王权的来源以及功能的演变过程。南阳,应是钺代表王权的发源地、制定地、制作地、授权地。南阳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两个巨大的仰韶时期制玉作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曾对此做过专题报道,证明“王宫”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完全可信的。从南阳区域内的考古可以看出,南阳从五六十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到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序列完整,从黄山遗址发掘出土情况看,一万年以来的人类活动也是序列完整的。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且从未中断过。其序列的完整性,演变的根源性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考古学家马宝光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图案来源于中原岩画,在南阳全境范围内,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数量比较集中,尤其在南召县境内多有分布。在国内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舞阳原归南阳管辖),出土了8000多年前的骨笛,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同时出土龟甲上所刻的字符(图十二),在鸭河工区的岩石文中都能找到,尤其是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刻有“宫”符号,与岩石文上所刻的龟甲符号完全一致(图十三)。这些间接证明,鸭河工区的“王宫”时代应当比舞阳贾湖遗址的年代更早(8600年~10000年),远远超过了埃及金字塔的4500年。其六,鸭河工区岩石文分布竟与古文字研究学者蓝玉献经过几十年研究写成的《通兑自宜》一书的内容完全吻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出“举世文明”的根本动力。

  这篇文章本来是用论文的形式来论证南阳发现远古时期“王宫”的,但是由于写作过程中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被感动,不得不打乱文式,抒发一下忍不住的冲动情绪。古文字研究学者蓝玉献家居苏州,由于对中华文明的热爱,痴迷于对甲骨文、太极的研究,写出了《通兑自宜》一书,坚信太极、易经、甲骨文这三大中华文明开篇绝学一定有它的诞生之地,绝不会离开天地客观环境凭空臆想而成。他踏遍秦岭山山水水,走过伏牛山的几十座山头,最终遇到了白振国,找到梦寐以求,穷其半生研究成果的鸭河工区岩石文(岩画)所在地,当他见到鸭河工区岩石文,顿时跪地痛哭,他翻开《通兑自宜》指出,每座山头上都刻着什么内容的岩石文,大家前去探寻,竟与从未来过鸭河工区的蓝玉献五年前出版的书上的内容完全一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应验了“心想事成”。他身背帐篷,住进荒无人烟的山沟,爬冰卧雪,昼夜观察天象地形,常常啃方便面充饥,废寝忘食,考察每一个山头,每一块岩画,经过半年多的实地考察,一步步揭开了南阳岩石文的秘密,写出了《南阳市鸭河工区岩石文系统解读》一书,把整个鸭河工区岩石文(岩画)分为十三个区:即文教区、政道区、商道区、儿童区、天道区、王道区、人道区、社会区、太极区、思想区、伦理区、字根区、陵墓区。这些岩石文都是围绕着大石庙小石庙两个“王宫”分布开来,这只是初步的研究,还需要专家和学者的进一步考证。随后我们又顺着鸭河岩石文的脉络向南一路走来,竟发现岩石文一直刻到南阳市新石器时代遗址黄山的周边。我们不能不敬佩我们的祖先,把8000年前创造的华夏的开篇“文明”刻在石头上,把创造出华夏文明的第一个“都城”的范围刻在石头上,让子孙万代去传承、创新、发展,让我们找到华夏民族之根,华夏文明之源。我们,为中华民族骄傲,为中华“文明”自信。

文章关键词:南阳“岩石文” 责编:王永芳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17载深耕南阳 深度解读“建业的理想”

    建业集团自2002年挥师南阳,已成功布局中心城区及下辖县(市)新野、邓州、内乡、方城、镇平、西峡、淅川、南召、唐河、社旗,17年23盘无一不是匠心之作,这23座建筑坐标闪耀在南阳大地,也代表着南阳城市发展的一座座里程碑。让我们一同走近建业,探秘建业在南阳的“理想之路”。

  • 【教育战“疫”人】隔空传师爱 奋战在“疫”线——管城区外国语小学教师石文英

    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是她抗疫的利器,她用网络让疫情下的课堂异样光彩。突如其来的病毒没有击退她对教学的热情,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隔空传递知识,用知识为祖国的未来保驾护航。她,是管城区外国语小学一名普普通通的英语老师——石文英,她用“标准更高 质量更好 吸引力更强”的标尺要求着自己,为学生构建起特别的线上课堂。

  • 南阳市重大项目调研组走进赊店老酒生态产业园

    4月17日,南阳市委办副主任赵玉云一行调研赊店老酒生态产业园项目复工、开工情况,赊店老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刚陪同调研。

  • 南阳理工学院举办师德主题教育晚会 向先进教师致敬

    9月10日是第34个教师节,南阳理工学院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师德主题教育晚会,向身边的最美教师、道德模范等先进教师致敬,师生一起感受“榜样的力量”。

  • 年过七旬“老哥俩”双双考上高职

    12月5日,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马市坪乡三官庙村里,两位邻居同时接到了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人被园林园艺专业录取,一人被畜牧兽医专业录取,令人称奇的是,这两位考生一人81岁,一人70岁。高龄重新进入学校,81岁的李志新表示,自己学习是为了掌握农业技术,反哺村民,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 护门之余最爱挥毫 南阳理工学院一保安靠“书法绝技”走红网络

    近日,南阳理工学院出了个“网红”保安,这个“网红”可不是靠标配网红脸,靠的是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昨天下午,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在南阳理工学院图书馆现场观看了“网红”保安罗英的书法秀。

慢新闻

意大利比萨斜塔即将倒塌?不实,张冠李戴了 意大利比萨斜塔即将倒塌?不实,张冠李戴了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