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是旅游资源大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比翼齐飞,发展前景辽阔。自然资源兼有“北雄南秀”的特色,有“自然四绝” 之称,主要包括:石人山南麓的真武顶景区、瀑布群景区、宝天曼景区和鸭河口水库景区。人文资源则体现了历史文化之悠久,素有“人文四祖”之称,主要包括:有“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称的千年古刹丹霞寺、被誉为中原人类鼻祖的杏花山猿人遗址、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和有“北顶”之称的道教圣地五朵山。
南召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近年来,南召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立足旅游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打造“中原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意识,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朵山景区:该景区位于南召县西南部四棵树乡境内,与镇平县交界处,是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园区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区,南阳十佳魅力景区,也是中原地区久负盛名的道教文化旅游圣地。旅游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现已开发休闲戏水——暴瀑峡、进香祈福——万福宫、登高揽胜——五朵峰三大游览区。旅游区内林茂水秀、瀑长泉涌、怪石嶙峋、地貌多姿,仙音袅袅;峰墙地貌和壶穴景观是五朵山旅游区的精品景观,也是南阳伏牛山地质公园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观。200余处景点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构成了一条完美的游览环线。宋代画家郭颐盛赞五朵山“东朵如泰山之座,西朵如华山之立,中朵如嵩山之卧,北朵如恒山之行”;著名作家二月河赞谓五朵山“神秘有兴味”;被誉为“音画山水,伏牛仙境”、“中原第一灵水福地”。2017年,五朵山又新建了河南省唯一一个环山式玻璃栈道。
丹霞寺:丹霞寺--中原八大名寺之一,位于河南省南召县丹霞森林公园之内。寺前九龙河环绕流过,寺后大蟒垛气势磅礴。寺左青龙山拨地而起,奇伟险峻,寺右白虎山如猛虎雄居,威武壮美。寺院内外,古柏参天,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该寺始建于唐,兴于宋,毁于元,复于明。寺院占地6万平方米。山门之上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书的“丹霞寺”匾额闪闪发光。山门之内,两尊高大的石狮子分立左右,狮座上分别镌刻着“丹霞禅寺”和“十方丛林”。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方丈室、天然祖堂和58代方丈画像碑廊及两厢陪房百余间,是一处结构严整、气势恢弘的古建筑群。在寺南三公里省道公路旁,耸立着一庄古典风格的牌坊,牌坊上有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玉溪道人闽智亭题书的“丹霞胜地”。1986年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定为佛教活动开放场所。经此,海内外前来观光的游客日益增多,已成为一处佛教活动的旅游胜地。
中国长城之父-南召楚长城遗址:2015年2月,国家文物局根据《长城保护条例》,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项目组,对南召县有关楚长城材料进行审查,并对相关遗址进行了现场调查和专业审核,认定南召县为长城遗址县。 2000年以来,在南召县11个乡镇发现有长城遗址,经有关专家学者实地考查后,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楚长城,2005年南召县人民政府将其中重要的19处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寨遗址是楚长城的代表,位于县城西北板山坪镇华山村,面积近40平方公里,由周家寨、卢家寨、王家寨三座山峰构成核心区域,遗址保存较为完好,为楚长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
周家寨的石城墙包括外廓墙、内城墙(俗称二道圈)和4个瓮城的城垣三大部分,三大部分加起来总长度30余公里。外廓墙是这座石城的主体建筑,像一条巨蟒一样环绕着周围的6座山峰,逶迤连绵,颇为壮观。墙体一般底宽3米,高度4米,顶宽2.2米。
通过二年多的调查,楚长城在南召县的分布情况已初步查清,大体上自东向西沿线的皇后、小店、云阳、留山、崔庄、马市坪、乔端、板山坪、白土岗、四棵树10个乡镇,在县境内绵延250多公里共有城寨148座,古道11条,连结城寨的重要关隘8处,一般口子门41处,著名山岭29座。共有云阳关、鲁阳关、分水岭关、野牛岭关和金斗关(即周家寨)五大关隘。云阳镇内的楚王行宫和野牛岭上的楚界碑,也是与楚长城密切相关的重要遗迹。
南召楚长城遗址极大部分为石城墙(干垒石),所以能够保存至今。也有少数土城墙,如乔端镇野牛岭上的土城墙,目前已成了一道痕迹。楚长城遗址以关城数量居多,但野牛岭、分水岭等处则是典型的边墙,这些边墙是关城的连结体,还发现不少类似连结关城和隘口的石墙体。县政府于2000年11月把以周家寨为代表的古城寨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召楚长城遗址只是整条楚长城的一部分,但与其它分布县份相比,线路最长(北线的绝大部分在南召)、关城最多、保存最好,是最典型的楚长城历史标本,经由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和长城研究权威机构——中国长城学会考察认定,而且不少大型关城(如周家寨、京子朵寨等)最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楚长城遗址是我县甚至中原和江汉地区规模最大的地上文物,是历史的丰碑、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的宝藏,是提高南召县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最大品牌,因此,宣传、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楚长城,将对推动南召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西北3.5公里的杏花山上。这里背风向阳,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原人类鼻祖"南召猿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的。
1978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杏花山上发现了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这枚牙齿化石经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先生等人鉴定为早期人类的右下第二前臼齿。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队,对这一化石点进行了发掘,又发现了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共有剑齿虎、剑齿象、肿骨鹿等20余种,根据伴生动物化石及地层等综合分析,认定这里发现的古人类与"北京猿人"所处的时代大体相当,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并正式把这种古人类定名为"南召猿人"。
南召猿人的化石地点,是国内发现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在河南省尚属首次。它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扩大了猿人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因此,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国家和河南省科学工作者在杏花山附近的小空山和大空山上,发掘出约1-3年前旧石器晚期猿人会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火的使用,标志着"南召猿人"已步入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南召猿人"的发现,是继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杏花山猿人遗址是中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原人类的鼻祖,它填补了中原地区古人类分布的空白,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分布和发展,对古代气候的变化以及中原地区第四纪地质和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与依据。
近年来,南召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建设“中原旅游名县”作为奋斗目标、把“旅游活县”确定为主要发展路径,把全域旅游作为六大工作体系之一,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抓好重点景区,特色小镇等,全面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文、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旅游内涵。2017年其完成游客接待5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亿元。2011年被省旅游局誉为“南召速度”,先后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县”和“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名县”称号。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主题活动——文化成就旅游品牌高峰论坛暨优质文旅项目推介会上“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公布,南召县榜上有名。(丛蔚)
近日烧烤模式开启,学生也即将放暑假,去哪里清凉一夏呢?6月12日,南召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推荐了南召附近几个清凉世界、避暑胜地,供大家出游参考。
近期国家出台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河南等15个省市区被列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建设区域,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已成为国家战略。
1月1日,南召县政协副主席、县文联主席全太峰带领县旅游局负责同志到板山坪镇上楼村开展双节扶贫慰问。
“南召这两年旅游产业发展很快,到五朵山登山戏水、到石头村休闲度假,到宝天曼研学拓展,不知不觉,这两天的旅程充实而又意义。”12月17日,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大亮开心的说。
山水游,乡村游,探险游,南召县旅游业态日趋丰富,旅游产品链条不断完善,成为南阳旅游的后起之秀。
12月5日,南召县召开退役军人创业企业大比武工作推进会,梳理近年退役军人创业活动开展情况,展示创业成果,其中旅游从业者效果显著。
12月6日,南召县举办2019年县域旅游发展培训班,来自全县13个乡镇及城区的200余名群众积极参与,会场气氛热烈。
山水游、休闲游;购物游、乡村游。丰富多彩的旅游业态给南召旅游带来了勃勃生机,地处伏牛山腹地的南召县近5年来,充分利用本地文化、山水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取得良好成效。
自2017年3月份文旅重大专项项目实施以来,南召县按照“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机遇兴县”四大路经总体要求,立足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增加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满足游客休闲度假、康体养生需求,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农家乐,土特产零售店、旅游产品加工等业态发展迅速,有这样一位年轻人,扎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根雕为突破口,打造了属于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成为南召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一个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