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内乡,文旅融合,再奏乐章。
千年古衙、文化厚重;植物王国,生态丰富;峡谷漂流,惊险刺激。
内乡宛梆,唱进京城,韵味无穷;内乡贡菊,香飘万里,源远流长。
一个县衙、一个宝天曼、一个宛梆。三个响当当的世界级名片撑起了内乡打造文旅高地,引领内乡文旅融合,打造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书写精彩华章。
国庆期间,《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歌曲不时回荡在内乡的街头村闾,循声望去,悠扬的旋律很多是来自“学习强国”平台播放的“内乡快闪”。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凝聚精气神、传播正能量。近年来,内乡县充分发挥县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将文旅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着力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产品供给、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人才培养,助推脱贫攻坚取得扎实成效。2017年,内乡县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称号;2018年,取得了全省脱贫攻坚绩效考评第一名的成绩;2019年5月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
在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内乡县是如何调动贫困人口的“智”“志”内因?让我们从“三带五联”说起吧。
精神激励长志气
内乡是秦巴片区特困县,共有贫困村9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7%,涉及16127个贫困户、44941人。
面对这样的“家底”,如何给人以信心,增强贫困群众底气,激发贫困群众志气,提高贫困群众勇气,提升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内乡县决策层形成共识: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战胜贫穷的信心与勇气。要实现脱贫致富,必须拥有战胜贫困的斗志,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自身脱贫的内生动力。
由此,内乡创新开展了“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把文化和精神因子广泛深入地根植其中,形成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三带”即党员干部带、社会能人带、致富能手带;“五联”即联学、联帮、联保、联争、联创。
“带和联”聚合力,共发展。以亲情、地域、产业为纽带,按照“1个政治上的明白人+1个经济上的明白人+3户贫困户”的组织架构,在全县搭建以五户为一组的联户组25493个,覆盖12.8万户51.4万名群众。联户组组长通过与贫困户拉家常等方式,讲政策、传技术、鼓干劲。每季度在联户组中开展“十星三美户”“三带五联模范组”等评选活动,使“联户组”成为“一户得荣誉、全组都光荣”的共同发展联合体。同时,大力兴办“讲习所”“励志堂”,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感恩、讲典型、讲道德,很好地提升了广大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有啥事,找组长。”是内乡县余关镇子育村瓜坡组贫困群众魏梅花的口头禅,她口中的“组长”就是她的“三带五联奔小康”联户组组长李文创。
魏梅花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丈夫去世后独自艰难地拉扯着3个孩子,家里缺劳力又不识字的她,遇到需要算账、
认字或出力的活儿总是难得团团转。眼瞅着魏梅花的烦恼,李文创及组员们主动承担起她家“明白人”的角色。
“以前有啥事总是张不开口麻烦别人,自从开展了‘三带五联’,不用俺张口,大家总是主动帮助俺。”魏梅花开心地笑着说。
作为联户组长的李文创是村里的能人,有啥好点子总是想着与大家分享:“我这5户都离得近,端着饭碗聚在一起都能把政策、致富信息传达了,有啥困难问题也能互相商量着解决,乡亲们的距离也拉近了。”
群众的感情深了,村里的风气正了,腰包如何鼓起来?得知油橄榄和迷迭香种植效益好,子育村支书王建伟带着村里的一帮联户组长东奔西跑,前往西峡甚至甘肃“取经”,看效益学经验。去年以来,在组长们的带领下,采用套种的模式,组员们种下油橄榄和迷迭香等经济作物约27公顷,为早日脱贫致富种下了希望。
“讲评晒”挂旗帜,增动力。按照修改后的村规民约要求,由联户组组织贫困户围绕“勤俭持家、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主题,每月登台演讲,公布劳动和收支情况,由群众代表进行评议,开展“讲评晒”活动,分别挂红、黄、黑三色旗,红旗积30分,黄旗积5分,用积分卡可到“爱心超市”兑换等价商品。“讲评晒”活动增强了贫困户的荣辱意识,遏制了“好吃懒做”、“面子消费”、“过度消费”等不良习气,充分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每月月底,在内乡县王店镇河东村,由村干部、联户组长、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代表组成的11人评议小组,都要到贫困户家中了解生活和工作状况,并根据情况现场打分、录像留痕。这是村里每月一次的“三带五联评议会”。勤俭持家、户容户貌、诚实守信、尊老敬老等都是评议内容。做得好发红旗,做得差发黑旗,得红旗的贫困户还能得积分,凭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公正透明的评议活动让贫困户有了荣辱意识,长了脱贫致富的志气。“有力气躺着混吃等喝的人,谁都瞧不起!”该村65岁的贫困户何永固说,“虽然岁数大了,但我有双手,每天去扶贫车间干点活。搞评议我赞成,而且次次拿红旗。”
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扶持,不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更是转变了他们消极落后的观念,培养提升他们发展经济的基础能力。如今在内乡乡村普遍出现了“ 三多三少”的喜人局面:以脱贫为荣的多了,争要“贫困帽”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安于现状的少了;支持乡村工作的多了,唱对台戏的少了。
文化惠民富脑袋
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精华。在内乡县领导看来,一些贫困乡村生态环境良好、民俗文化多样、农副产品独特、乡村景观优美,正是当下城市文明稀缺的资源,也是贫困地区“后发优势”的独特资源。
脱贫致富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内乡县强力推进文化扶贫,坚持将“富脑袋”的要求落实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投射到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上。
完善硬件增动力。积极落实文化扶贫“七个一”工程,全县296个村(社区)均高标准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对外免费开放。该县财政对基层文化活动经费、乡村宣传文化管理员补贴等也全部落实。该县文化旅游部门还专门成立“古衙影视工作室”,配置硬件设备,对全县城乡组织开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全方位进行策划包装、拍摄制作和现场直播,打造新型文化产业,全力服务文化扶贫。
在4月28日南阳举办的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中,该县组织内乡宛梆、文化馆、旅游景区、旅游商家等单位积极参与月季盛会,代表内乡县在南阳世界月季大观园里,圆满完成了月季大舞台及内乡主题园的两场演出任务和旅游景区、旅游商品展览,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呈献出高质量的文化大餐和内乡丰富的旅游产品,展现了内乡厚重文化、昂扬精神和开放发展的自信风采,扩大了内乡旅游、内乡创造的知名度。
开展活动展实力。构建以扎根基层为导向的文化人才队伍体系,目前已培养236个乡村民间文化队伍。利用重要节日组织举办由各乡镇文艺演出队伍广泛参与的民俗表演大赛、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不仅检验了文化骨干培训成果,也挖掘了内乡特色文化,展示了全县民间文艺表演队伍的丰厚实力。仅今年“双节”期间全县城乡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150余场。特别是97个贫困村都举办了“村晚”,用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展现了父老乡亲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传递出乡风文明新风尚,奏响了乡村振兴主旋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结合内乡实际,今年该县还组织开展了“感党恩、强自信、扶贫路上好故事”会讲比赛、脱贫攻坚摄影大赛和展览、《歌唱祖国》红歌广场舞大赛、“行业风采”系列广场文艺展演、《我和我的祖国》群众合唱比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城乡互动、精彩纷呈,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特别是今年创办的“菊乡书声——晨读晚诵读书会”“放歌湍河——公益红歌会”“出彩宛梆——戏曲大家唱”和“舞动内乡——百姓大舞台”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分别以朗读、歌唱、戏曲、舞蹈为载体,以群众参与为目的,不同形式地展示内乡丰厚的文化资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以此引领时代新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内乡文旅新高地。
丰富载体激活力。组织开展扶贫主题巡演,创作编排了以“江山”为主题的脱贫攻坚专场节目,在全县16个乡镇97个贫困村进行了两轮巡演,并把发放扶贫知识、现场开展问答和演出文艺节目相结合,通过鼓儿哼《张子枫脱贫》、快板书《黑老钱开心露笑颜》和小品《找妈》《回家》《回报》及宛梆小戏《美好日子在明天》等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展现内乡扶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及成就,以身边事鼓励、教育身边人,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县域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文化扶贫犹如辛勤的蜜蜂,把科学技术的精华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开来;又如骀荡的春风,把现代文明带到菊乡的每一个角落。有了比较,贫困户们就发现了各种资源的价值和比较优势,就有了脱贫的动力;有了交流,就开阔了农民的眼界,提升了发展致富的能力。通过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诗和远方”把贫困户的自信与能力不断提升,内乡县有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三赢”。
文旅融合兴产业
只有将“绿水青山”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绿水长流、青山永驻。这不仅需要认识上的转变,还需要能力上的提升。
内乡县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也是南水北调汇水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北部多山,有宝天曼、云露山、二龙山、宝天曼峡谷漂流4家4A级景区;南部多丘陵、平原,以种植业为主。
在文化旅游部门和专家眼里,乡村不只是一块能种麦、收玉米的泥土地、岗坡地,更是一块蕴含无限财富的宝藏,是风景、是文化,能带动环保、旅游、教育等诸多方面发展。
围绕各类景区和特色生态农业,内乡打造的“品牌景区+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采摘游”两种模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有力的途径。“柴鸡蛋、野菊花也能卖好价钱”“开好农家乐、餐馆,就有回头客”,贫困户从络绎不绝的游客那里,从不断扩大的服务范围中,找到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北部山区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品牌景区+农家乐”,对贫困群众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并帮助其到景区务工;利用扶贫小额贷款,资助贫困群众在景区承包游乐设施、经营土特产店铺、办农家乐等,拓宽增收渠道。
“过去,俺这深山沟都见不着人。现在一到旅游旺季,游客就跟赶大集似的,好日子越过越甜!”七里坪乡大龙村村民陈新明开心地擦拭着三星级农家乐招牌说道。
在省级贫困村夏馆镇万沟村,靠旅游接待、经营旅游商品等,每户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已解决就业180人。其中贫困人员近百人,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旅游扶贫切切实实带来的实惠也让万沟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万永军是夏馆镇葛条爬村的贫困户,父亲长年有病,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庭经济拮据。而如今,他和妻子都在景区上班,一年多了4万多元的净收入。“生活有奔头,咱就有干劲!”万永军两口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宝天曼一个旅游项目,就吸纳了葛条爬、万沟等4个村120余名乡亲就业。有了稳定的岗位,山区群众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轻松就业、体面挣钱。每年景区发放工资达200多万元!”在宝天曼景区总经理勾伟男看来,正是内乡的特色发展模式让好风光带来好光景,好生态打开了致富门。
南部乡村立足丘陵、平原种植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采摘游”,以油桃、核桃、茶叶、菊花、柑橘、葡萄等特色种植农业为主,形成赤眉镇“十万亩油桃”、余关镇“十万亩核桃”、灌涨镇“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大桥乡“万亩杨沟柑橘和千亩石榴”、岞山曲镇“吴垭石头村”等为代表的乡村生态农业观光采摘旅游品牌,推出了“春赏花采茶,夏摘葡萄和桃,秋采柑橘贡菊,一年四季古村游”的乡村旅游线路,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径,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赤眉镇油桃沟每年吸引游客5万多人,沿途6个村庄300多户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脱贫;
灌涨镇围绕葡萄园采摘观光游的从业人员达到2000人以上,户均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
…… ……
目前,内乡全县已发展旅游重点村35个,从事旅游农户近300余户,带动就业人口3万多人,年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乔浩光 樊翠华 王国庆 贾 玲)
在某视频平台的“打卡”榜上,洛阳高居榜眼。华灯璀璨的应天门、别具一格的九州池、古今辉映的洛邑古城,这些“网红”地标成了洛阳新的旅游名片。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第一年,内乡的文化和旅游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这一年,内乡县文广旅局向全县人民奉献了读书、唱歌、戏曲、舞蹈四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即“菊乡书声—晨读晚诵读书会”、“放歌湍河—公益红歌会”、“出彩宛梆—戏曲大家唱”和“舞动内乡—百姓大舞台”,展现了文化引领风尚、文艺服务社会的新气象,
城墙、关楼、栈道、客栈、眺望台与湛蓝的河水相映,美不胜收……在新安县石井镇的黄河神仙湾沟域经济示范区,昔日的荒山荒滩,如今变成了游客打卡地。
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表示,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要以优秀的人文资源为主干,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人文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如何更好地挖掘利用这些人文资源,让其为旅游业发展助力,值得思考
内乡县紧紧抓住文旅融合的大好时机,既抓好5A创建,又注重文旅新产品推出,以宛梆演艺为切入点,形成了既有山水景观新亮点,又有文艺演出供观看的旅游产品新格局。
城墙、关楼、栈道、客栈、眺望台与湛蓝的河水相映,美不胜收……在新安县石井镇的黄河神仙湾沟域经济示范区,昔日的荒山荒滩,如今变成了游客打卡地。
西峡县围绕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加大各个景区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力度,积极推出了恐龙文化体验游、龙潭沟地质山水游、老界岭避暑休闲游、五道幢探险攀岩游等旅游产品,吸引各地研学旅游团队蜂拥而至。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催生更多的新业态,宁夏发展旅游立足多元维度集聚效应,积极做好渠道融合、内容融合、形式融合、效益融合,注重创新创意,多方发力,以高质量提升与发展旅游产业。
“冬游广西”北方推介热火朝天、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紧锣密鼓、促旅惠文新政层出不穷……八桂大地文旅大潮涌动,一派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