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上午,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9)》(以下简称《公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11%、30%以上。同时,试点区实行“一户一岗”政策,去年17211名牧民年增收21600元,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公报》显示,2019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内实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有力推动了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好转,这些工程包括黑土滩综合治理21万亩、湿地保护50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控940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草方格设置2.7万亩和牧草补播2万亩等。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认为,三江源生态状况呈现出总体稳定局面,进入了局部好转与局部退化并存的新阶段。
2019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落实生态保护补助、林业发展改革、农业发展和农业资源补助等各类生态保护和发展补助资金4.89亿元。青海省财政统筹落实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补助资金3.7亿元,及时精准发放。
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赫万成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广大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记者王梅)
高原冬日的寒冷天气难阻冰雪运动热潮,伴随几轮降雪降温天气,青海各地雪场开门迎来一拨又一拨客人,冰雪运动及旅游持续升温。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青海省气象局近日联合发布《2018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监测公报》显示,该片区总体生态质量继续趋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位于青藏高原的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被称为“天神后花园”。曾经,这里的美丽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但也因此破坏了草原,加剧了草场沙化。
记者日前从青海省文化旅游厅获悉,当前,青海文化产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旅游消费开始走向大众化、常态化、多样化,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由“从无到有”走向“从有到优”。
记者从青海省统计局获悉,前三季度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增速显著,全省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较上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国庆长假期间,青海湖、茶卡盐湖等青海“网红”景点因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而备受游客青睐,自驾游也呈不断升温态势。
三江源、祁连山,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绿色明珠”,在中国生态版图中如同耀眼的坐标熠熠生辉。
8月10日,青海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官方微博向前往青海旅游的人们发出安全提示——“躺公路 摆pose 不要让你的美成为亲人的泪”。其中提及,自然美景美不胜收,环线旅游游客难掩激动之情,竟然以身犯险,在公路上躺、卧、蹲、坐,各种摆pose,全然不顾交通安全。
车辆沿着大湟平公路行驶,远远就能看到白色的三个大字“千紫缘”显示在绿意盎然的半山腰。这是湟中县田家寨镇背面的龙头山,跟前是田家寨村西河滩,田家寨村党支部书记蔡有鹏带着村民发展成立的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就在这一片。
7月15日,2019同仁热贡美食文化节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老街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