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改变,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一项日常需求。节假日,不少人带着妻子儿女、父母亲朋到一些知名景区旅游,放松心情,扩大眼界,增长见识。不过,在一些古镇,景区同质化严重、商业开发过度等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旅游体验。
景区需要个性化,需要一些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才能让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见闻、新的感受,从而真正感受到旅游的乐趣。想要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文化聚合”是一条可行之道。
一是充分挖掘景区传统文化,让沉淀的、积攒的文化活泛起来,聚合成一个整体。一处寻常的山水、建筑,能成为知名景区,除了它固有的自然风貌、独特样式外,自身文化元素必不可少。将这些文化元素以“一加一大于二”的方式聚合起来,游客才能对景区有整体认知,从而产生愉悦的身心体验。笔者所在的江西省南城县,有座寿山麻姑山,近些年就围绕“寿文化”,开发系列长寿食品,编排以寿为核心的文艺表演,建设麻姑酒、建昌帮中药这样带有明显长寿印记的非遗展览馆,这种“文化聚合”的效果正在日益显现。
二是将地理空间上相近的一些零散景区以某一文化线索“串”起来,形成文化景区群落。如果每一个景区都能展示这种文化特质的一个方面,这个文化景区群落就能展示这种文化特质的全部。游客行走其间,有如阅读文章一般,一段接一段,一章连一章,成一鸿篇巨制。比如,安徽一些地区以徽商文化为线索,将休宁、祁门、绩溪等地“串”起来,形成文化景区群落,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实践。
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近年来,旅游消费成为居民消费新的增长点。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景区服务水平差异大、强制购物和诱导消费屡禁不止、导游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旅游服务总体满意度偏低。这些已经成为不少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掣肘,也制约了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不关心游客需求。比如,许多地方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介旅游景区景点,却不愿扎扎实实地建好厕所、管理好厕所。另一方面,景区发展思路存在问题,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有些景区认为旅游是“一锤子买卖”,很少有“回头客”,没必要考虑那么长远。殊不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过去一些景区“天价虾”“天价鱼”等被曝光,致使游客门可罗雀就是前车之鉴。
景区服务必须要在细微处下真功夫。一方面,要在“硬件”上下功夫。比如,有些景区已经使用投币厕所,提供座便消毒设备。精巧的设计,蕴含了特定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价值,也体现了为游客着想的“用户思维”。另一方面,要在“软件”上提质量。在衣、食、住、行方面,针对游客各种个性化、细分化需求,千方百计地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不忽视游客任何细微的需求。
同时,还要认识到,诚信是旅游景区发展的根本,只有诚信才能赢得游客。在旅游产业市场化的今天,景区应坚持以诚信服务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切实抓好旅游景区基地建设、旅游线路、门票价格、旅游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严格规范服务范围,优化旅游景区环境,不断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旅游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大自然、体味风土人情、品尝地方美食,在旅游时最怕遇到的是服务质量差、卫生不尽如人意,路边摊位乱、强迫购物等问题。笔者认为,提升旅游体验,景区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积极落实服务质量督察制。景区工作人员应重视游客的投诉,对宾馆、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考核,作为宾馆、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服务人员评优的重要依据。
开展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景区文明程度是一个地方的文明名片。建设一个文明的、人性化的景区是每个景区都追求的目标。景区要将“游客放心游客满意”作为景区发展的目标,为游客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场所,通过公开接待日、意见箱、热线电话、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广大游客对于景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老年人、孕妇、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可以成立特殊服务小组,开展个性化服务,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强化旅游安全管理。针对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景区应提前制定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完善医疗服务机构和设施,并配备安全、卫生监督员。此外,还要对交通、游览、娱乐、消防、防盗、救护等设施和重点部位实行安全检查,一旦发现隐患及时排除,最大限度地确保游客人身安全。
用好限客限流手段
节假日期间,热门景点景区通常会出现客流高峰,不仅会影响游客的旅游观光质量,还会给游客安全带来隐患。有鉴于此,国内不少景区在重要节假日期间,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时限客限流措施。比如,八达岭长城景区从今年6月份起开启“限流”模式以来,有效缓解了游客拥挤不堪的状况,也提升了游客的观赏体验。可以说,热门景区适时限流是迈向优质旅游的必要举措。
首先,应做好重要节假日期间游客数量的预测。旅游管理和运营单位要针对旅游客流高峰期,加强预判,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理性判断景区在重要节假日期间的游客承载力和服务能力,为适时限客限流提供可靠依据。
其次,景区应该在环境保护和游客开放之间找到平衡点。限客限流,只是重要时间节点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不能因此降低旅游管理和服务标准及质量,越是节假日和实施限客限流,景点景区的服务越要跟进跟上,使景点景区管理更加井然有序,服务更加细心、精心、贴心和暖心,特别是要把安全防范放在景点景区管理和服务的第一位。
再次,限客限流要早做安排,提前预警,并提早告知广大游客,不让游客跑冤枉路,要在合理设定客流、告知游客、门票发售等方面把工作做在前头,增强限客限流的预见性和透明度,引导和帮助游客在旅游高峰期理性选择热门景点景区。
“有进有出”管好A级景区
如今在旅游行业,5A级景区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它代表着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有助于树立旅游景区良好的行业形象,因而成为各大景区对标、追赶的目标。然而,近年来也有一些景区在评上5A级景区之后,放松了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要求,被旅游主管部门摘牌、要求整改。
历数这些5A级景区被摘牌的原因,有的是存在价格欺诈问题,有的是景区服务质量严重不达标,还有的景区服务设施缺失、旅游功能弱化等。以最近被摘牌的乔家大院景区为例,尽管景区拥有独特的地理、文化要素,但旅游产品十分单一、过度商业化、交通游览服务不便、安全卫生条件差等,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景区综合管理不到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过去景区评级管理缺少退出机制,让5A级景区成了“终身制”,一些景区以为评上了5A级就等于进入了“保险箱”,开始放松管理、忽视维护,导致景区质量出现问题,饱受游客诟病。
对于旅游景区来说,评上5A级景区不容易,但要守住这份荣誉更难。捧回牌子后,不能只顾拿着5A级金字招牌当“摇钱树”,更应摒弃那种“重申请、轻管理,重创收、轻安全”的发展思路,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景区建设,从而让5A真正名副其实,给游客带来美好的体验。
同时,也应认识到,一些景区旅游乱象牵涉到旅游、物价、工商、公安等部门。因此,景区治理也需要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综合整治旅游市场,通过扎实有效的监管,使景区认识到,5A级评选不是一劳永逸的,只要违反相关规定,就有可能被摘牌。
内乡县全力争创国家5A级景区
12月25日,据文化和旅游部公示,北京市圆明园景区等22家旅游景区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河南省新乡市八里沟景区在列。公示期为2019年12月25日至12月31日。
记者25日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经综合评定,拟新增北京市圆明园景区等22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公示期为12月25日至12月31日。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24日在北京举行的发布会获悉,2019年中国共建设旅游厕所2.23万座,2020年将深入开展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技术、文明提升行动。
12月20日零下6度的气温,也阻挡不了内乡县旅游业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韩霞对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关心重视的脚步。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文化和旅游市场整治暨景区服务质量提升电视电话会议。会议通报,在今年的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质行动中,全国复核A级旅游景区5000多家,1186家景区受到处理,其中405家受到取消等级处理。
5A对于旅游景区来说,是精品的象征,也是品质的代名词。近五年来,内乡县在冲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路上,项目添活力,环境再优化,细节人性化,以匠心精神打磨景区,以走心服务打动游客,以品质提升加快推进内乡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通报全区A级景区复核检查情况,宣布对49家A级景区的处理决定,其中,取消8家4A级、3A级景区质量等级,将3家3A级景区质量等级降至2A级。
记者4日从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鹰潭市铜锣湾国际旅游文化城、赣州市宝葫芦农庄、赣州市兴国县三僚景区、南昌市进贤县西湖李家景区等4家国家4A级景区10月31日被摘牌。
自7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对乔家大院等7家质量严重不达标或存在严重问题的5A级景区予以处理后,各省区市纷纷展开对4A级及以下景区的复核检查。截至10月15日,全国共有261家A级景区被处理,涉及127家4A级景区,其中,23家4A级景区或申请退出评级或被“摘牌”。当“有进有出”“少进多出”成为常态,A级景区品质如何保障?